歷時16個月,比亞迪泰國工廠投產
7月4日,比亞迪在泰國羅勇府舉行泰國工廠竣工暨第8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儀式。
比亞迪方面介紹,比亞迪泰國工廠從開工到投產歷時僅16個月,年產能約15萬輛,包含整車四大工藝和零部件工廠,展現了中國汽車工業的速度與實力。與此同時,比亞迪也成爲全球首家達成第8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車企,海豚作爲下線車型在泰國工廠亮相。
活動現場,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比亞迪佈局泰國市場僅兩年時間,便迅速贏得泰國市場的認可,已累計十八個月獲得泰國純電動車銷量冠軍,如今在泰國每賣出三臺純電動車,就有一臺是比亞迪。未來,比亞迪將在泰國推出更多純電動車型,並引入插混車型。
歷時16個月投產
在泰國曼谷東南約220公里處坐落着古老的城市羅勇府(Rayong),其海岸線長約100公里,擁有沙美島(Ko Samet)、曼島(Ko Man)等島嶼,成爲泰國東南海岸的著名旅遊度假地點。而隨着汽車製造商爲了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跨國生產汽車,泰國的自由貿易區羅勇成爲這些製造商的選擇。福特、豐田、本田、日產、寶馬等車企紛紛到羅勇建廠,使羅勇有了“東方底特律”的稱號。
而在泰國東部經濟走廊WHA羅勇36號工業園,來自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廠商比亞迪成爲新的“入局者”與“挑戰者”。
2022年8月,比亞迪汽車泰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泰國)成立於曼谷。2022年9月8日,與WHA偉華集團大衆有限公司簽約土地認購、建廠相關協議。2023年3月10日,比亞迪泰國工廠舉辦奠基儀式。2024年7月4日,比亞迪泰國工廠竣工暨第8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
從開工到投產,比亞迪泰國工廠僅僅用了16個月,創造了中國車企在泰國投資的最快投產紀錄。官方介紹,工廠總佔地面積約94.8萬平方米,年產能15萬輛,滿產後可提供約1萬個就業崗位。
比亞迪泰國工廠採用多種車型柔性生產方案,目前已投產海豚,今後計劃生產更多車型,包括BYD ATTO 3、宋PLUS DM-i等,滿足本地化市場需求。泰國工廠擁有四大工藝工廠和零部件工廠,業務領域涵蓋衝壓、焊裝、塗裝、總裝等整車及飾件、車架、線束等專業零部件生產。
比亞迪泰國工廠也是比亞迪在東南亞的首個海外乘用車生產基地,有助於其實現本地化生產和銷售。國元證券在研報中指出,2023 年 3 月,比亞迪泰國乘用車生產基地奠基,標誌着公司從“產品出海”正 式轉變爲“產業鏈出海”。進入 2024 年,公司的步伐愈發堅定和迅速。預計到 2024 年,公司將迎來海外投產的高峰時期。
深耕泰國市場
從泰國素萬那普機場沿高速到曼谷城區,一路上,比亞迪、長城汽車、埃安等中國汽車廠商的巨幅廣告牌不定期引入眼簾。
近年來,泰國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2022年9月,泰國政府開始實施電動汽車財政補貼計劃,還採取了針對電動汽車的稅收減免措施,例如消費稅、道路稅、進口稅和碳稅等,加快普及推廣電動汽車。同時,泰國制定了“30·30”政策,即到2030年泰國國內EV電動汽車替代率必須在30%以上,同時新能源汽車產能也需達到30%以上。
泰國的政策利好促進中國新能源車企加速開拓泰國市場,並將其作爲打開東南亞市場的橋頭堡。
2022年8月,比亞迪進入泰國乘用車市場,截至目前,比亞迪已發佈3款純電動車:BYD ATTO 3,BYD DOLPHIN,BYD SEAL。王傳福介紹,未來,比亞迪將在泰國推出更多純電動車型,並引入插混車型。
2023年是比亞迪在泰國市場的第一個完整交付年,全年註冊上牌量達30,650輛,成爲泰國年度純電動車銷售冠軍,品牌市佔率超過40%。其中,BYD ATTO 3銷量達19,214臺,單車型年度純電動車市佔率超過25%,穩居銷量冠軍。
2024年1-5月,比亞迪在泰國累計上牌量達12,895輛,純電動車市佔率達40.5%。在泰國最暢銷的4款純電動車型中,比亞迪佔據了3款。
截至目前,比亞迪在泰國擁有115家門店和27家經銷商,覆蓋60個府。預計2024年內,比亞迪在泰國將佈局超過160家門店,完整覆蓋泰國77個府。
此外,哪吒汽車、上汽名爵、廣汽埃安等中國車企亦加速開拓泰國市場,不僅推動產品出口泰國,更是瞄準本地化生產紛紛建廠。不過,長期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的日系車企仍然是不容小覷的對手。
值得一提的是,變化正在悄然發生。根據界面新聞報道,2023年的泰國汽車市場,日系品牌市場份額縮小8個百分點至78%,而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同比提升1.2倍至11%。
“雖然日系車進入泰國較早,但僅在燃油車市場主導,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欠佳。相對的是,中國品牌正在泰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崛起”,出海泰國的某新能源汽車品牌相關負責人曾向時代財經表示,在2023年12月的泰國車展上,在中國品牌帶動下,參展電動車訂單首次超越燃油車,並且車展銷量前十的品牌裡,中國電動車佔六家,包括哪吒汽車、比亞迪等品牌。
置身於喧囂的曼谷街頭,汽車、皮卡、摩托車、突突車在道路穿行,“車水馬龍”一詞變得具像化,一座城市的蓬勃生命力盡顯。儘管豐田、本田等日系車仍佔據大頭,但中國品牌汽車逐漸嶄露頭角,並推動格局悄然改變。出海仍然具有無盡的想象,年輕的中國挑戰者比亞迪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本文源自:時代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