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原標題:【理響中國】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爲了人民而改革,改革纔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纔有動力”,“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以人民爲中心”的現代化發展規約着改革開放的問題導向、戰略佈局和價值標準。

從溫飽不足、全面小康到中國式現代化,時代主題的階段性改變無不伴隨着改革方式的相應改變。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的改革思路,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站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歷史方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爲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和問題的根本所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對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不僅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達到新高度,更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開闢新境界。

聚焦解放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全面深化改革,站穩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政之所興”的根本所在。改革開放作爲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動力,其中心任務和時代使命都是緊緊圍繞人民所需所急所盼而展開。新時代,站在統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黨和人民立足於事業發展鄭重作出的方向性抉擇。依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改革開放打破了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偉大實踐,不斷證明着改革開放是爲人民謀富裕,是讓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生產力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前提,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根本標準是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相對於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在於能夠更好、更有效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作爲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動力機制,在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改革開放所要解決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問題也相應發生變化。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不斷面臨着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衝擊與挑戰,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到深化市場機制再到創新驅動發展,每一次迎接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挑戰,都推動着我國生產力的提檔升級和加速發展,構成了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和時代主題。

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程度不僅受生產力水平制約,而且也受社會關係的制約。人發展的全面性取決於社會關係的全面性。以人民爲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強國,其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不同於以往,所觸及的阻點和難點領域之廣、關聯之強,非全面深化改革無以助力。全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闢廣闊前景。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着力解決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用體制機制創新形成新發展格局,助推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是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切改革的推進都離不開人民的力量。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中國人民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開啓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植根於人民羣衆的創造性實踐中,只有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力量。“正確的道路從哪裡來?從羣衆中來。”

一直以來,我們黨將加強頂層設計和摸着石頭過河相結合,以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進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揚人民首創精神,及時總結人民羣衆創造的新經驗,不斷把握改革開放的本質規律,才能把改革引向深處,推動和促進全面深化改革披荊斬棘、奮勇向前。

立足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事業制高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同社會主義改革交織在一起的。中國式現代化超越西方式現代化,破解人類社會發展諸多難題的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緊緊圍繞之、深刻思考之、着力解決之的主題。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深化改革風險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難度前所未有。

全面深化改革作爲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變革,本質上是對現有利益關係的再調整,對現有利益格局的再建構,對現行體制機制的再變革,以解決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推動發展躍上新臺階。因此,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才能爲保障擔當作爲、激發創新活力創造更爲完善的制度環境。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總結新經驗,作出新概括,形成新認識,才能在一個個破障礙、拆藩籬“點”的突破中提升爲“面”的推廣,進而在全面性謀劃、整體性佈局、持續性推進的改革中煥發出人民羣衆的創造偉力。

凝聚最廣大人民的改革智慧和力量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在持續推進的改革開放實踐中開闢中國式現代化新境界,是一項系統性的戰略工程。新時代以來,隨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愈益深入,所觸及問題的領域更多、層次更深、關聯性更強,僅僅依靠單一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在重點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要統籌謀劃好其他各個領域改革。改革由現實矛盾和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矛盾和問題中得以深化。現如今,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入了“啃硬骨頭”和“整體設計”的新階段,要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需要凝聚全體人民最廣泛的共識,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以創新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對改革規律的深化認識中解放思想,形成最豐富、最全面、最系統的改革方法,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新的發展實踐,已經賦予全面深化改革以新的特定內涵。全面深化改革並不是侷限於經濟這一單一領域的改革,而是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領域體制機制的全面深化改革。這一改革涉及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在系統集成、重點突破上凝心聚力。

改革要有新突破,就必須針對中國問題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思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需要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麪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而這都需要從人民羣衆面向現實、面向時代的實踐中來生成新思路、新突破。

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爲評價改革成效的最高標準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人民滿不滿意作爲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人民是改革的推動者,是改革的受益者,更是改革的評價者。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其根本宗旨在於從更高層次更大程度更廣方面滿足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是爲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既立足於當前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又着眼於長遠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既致力於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又着力於精神生活境界的提升,發展模式的創新不斷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增進人民福祉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符合實際、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的必然選擇。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當前制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增進人民福祉爲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全面深化改革,不同於初期“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的改革策略,堅定地選擇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中國式現代化要在人民不斷富裕的進程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以新的發展思路、發展戰略、發展模式,圍繞收入分配、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養老托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環境治理等羣衆關心的突出問題,紮實有效地推出一批改革舉措。新時代,要在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斷增強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