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小學試卷出題,創新需有“度”
來源:環球時報
近日,一則關於“深圳南山小學四年級數學期末試卷難度過高,考試時間延長20分鐘”的消息衝上熱搜,引發了家長和教育界人士熱議。不少人質疑這份試卷“閱讀理解太多、難度太大”,存在學校教學與考試內容割裂的“教考分離”問題。對此,相關方解釋稱,“希望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讓學生逐步用數學眼光來觀察現實世界、進行思考”。
客觀來說,這份試卷反映了當前教學改革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培育實際應用能力的關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發佈標誌着新一輪“課改”全面啓動,核心素養、跨學科學習、大單元教學等成爲主題。一些地區和學校紛紛探索新的考試形式,特別是在試題設計上更加強調情境化、跨學科。此次事件也是當地教育部門出於對課程標準的深入理解和創新思考,是將跨學科融合、課程思政等理念融入數學教學的大膽嘗試與實踐,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份試卷同樣存在“形式大於內容”“脫離實際”“命題跑偏”等問題,逾越了學生理解力與解題能力的邊界,“用力過猛”導致事與願違。在新一輪“課改”的背景下,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雖對考試評價提出了相應改革創新要求,但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與“道”依然不容忽視。
所謂“度”,是針對考試評價應強調遵循“適度”原則。一是考試難度要適度。一份好的試卷應在難度上進行科學規劃和設計,易、中、難題目的比例通常爲7∶2∶1或6∶3∶1。過難或過於簡單的題目,都起不到考試的學業測評、檢驗教學效果作用,難度過大還可能加重學生學習壓力,甚至刺激校外培訓需求,與“雙減”和教育改革的初衷背離。對此,出題人應充分運用教育測量學的科學理論與方法,精準錨定學生的認知情況、實際需求和能力水平,將試卷的難度係數與閱讀量維持在一個均衡點,確保試卷難易適中、詳略得當。
二是考試評價創新要適度。儘管新“課改”強調從“考知識”向“考素養”轉變,但爲了顯得生活化、情境化而強行將概念、原理套入學生並不熟悉的生活場景,反而是一種刻板思維。這不僅很難有效幫助學生形成真正的學科素養,還會增加負擔。這類盲目跟風,只求情境化、無視理解門檻的考試“創新”現象正成爲一種“怪圈”。對出題人來說,創新是必要的,但也要適度,特別是要基於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實際發展狀況,在合理範圍內創新。對於出題水準的評價,也不能“唯新主義”,違背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
所謂“道”,則是除了硬性調整教學內容與方式外,在推進考試評價改革上也要注重“軟着陸”,尤其要注重對教師、學生、家長等各方教育主體的漸進式引導。具體而言:
第一,在教師培訓上,應通過定期開展系統、專業的培訓與教研活動,積極交流“課改”落實中的經驗教訓。此外,還可建立健全課程與試卷內容盲評互審機制,對教學效果突出、命題精準合理的教師予以激勵,從而不斷提升教師的命題水平和教學能力。
第二,在學生培養上,一方面,應完善學生的教學與試題評價反饋渠道,及時聽取學生的真實體驗與感受,對學生的學習進程與身心狀態保持關注,從而高效調整教學安排;另一方面,應延續新“課改”的趨勢和要求,在平時多從試題以外的形式,如項目式學習、參觀實踐等優化考評體系,提高對過程評價與能力評價的重視,從而實現學生創新思維、問題解決等能力的綜合培養,而不是讓各種場景只出現在紙面上。
第三,在家校溝通上,學校應努力盡責,通過“家長學校”等渠道避免誤解。此外,還可通過家庭教育指導,鼓勵家長在居家、旅遊等場景下主動引導子女加強對場景的認知,積累各類生活經驗,這對於全方位提升學生素養也有重要意義。(作者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