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效應/股東意見不同 考驗合夥關係
某食材加工廠,疫情前一年可賺一個資本,每股一年可分5到6元,三位小股東跟着佔比逾七成的大股東一起賺錢分紅。
長疫期間共體時艱,足足有三年沒有分紅,近兩年消費環境轉變,通路成本陡升,轉嫁到上游,利潤被壓縮,營收擴增但獲利卻下降,公司每股盈餘降至3元以下,分紅只有原來的五分之一,三位小股東不免有異見,終於有位小股東攤牌了…。
大股東忿忿不平地問我:出力的都是我,爲什麼還嫌賺得少?
實事求是,公司近五年的確賺得沒有前五年好;三位小股東在疫情期間,也都患難與共;再加上這位攤牌的小股東最近自己的公司狀況不斷需要資金…。因此,我建議要面對事實處理事情,不要有過多的個人情緒。
聽了我的話,大股東約小股東到我的辦公室,最後按公司淨值加15%購回股份。
合夥生意難做?我從不這麼認爲,但有兩個忠告:
忠告一、晴天須記備傘
回想招股之初,不正是需要這筆資金,就算只是分散風險,也要對得起股東的信任。
曾有公司募股時說資金有沒有到位並不在意,言下之意不需求資金,一副願者上鉤的模樣,當下就建議資方不要入資,果然隔年這家公司就倒閉了,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永遠記得要在晴天備傘。
忠告二、行爲比話誠實
股東分兩種,一是出錢不出力、二是出錢又出力,前者沒有參與過程,當然要以財務滿足;而後者可以講理念建共識,更有機會相互扶持一輩子,但行爲比話誠實,一般合夥公司都會約定股東間才能轉讓股份,股份賣給誰,才真正代表支持誰,至於其間說的話,聽聽就好。
若在一個合資關係中,還有品牌或技術等的授權,那又更復雜得多,建議不同的合作關係,最好有單獨的合約,就像連鎖企業赴海外發展,不會因爲跟當地企業合資而不籤加盟合約一樣。
合夥企業財務報表很重要,同享樂未必可共患難,定期提供財報,而財報由會計師簽證,數字清楚明白,分合之間自會少些口舌和意氣之爭。
當出現不同的意見時,考驗的是股東的關係,而股東的關係,重在日常的維護,相互尊重、信任彼此、不過話、不傳話,事涉金錢利益,當面說清楚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