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的理性與感性

兩岸關係從一九八七年十一月開放老兵返鄉探親,至今卅七年,經複雜曲折的過程,其中基本問題在於兩端:第一是主權與治權的爭議,第二是雙方人民間的關係。九二共識能成立,在於擱置主權爭議,默認對方治權範圍,如此纔有法理往來。

感性亦扮演重要角色,國民黨主政期間,在兩岸都是中國人的認知與感情上,陸方不會有太大的設防。但民進黨執政後兩岸相互敵意上升,臺灣人自認是中國人的比例大幅下降,對於兩岸關係的破壞性影響非常大。主觀與感性是重要的主導因素,因此中共對臺政策需非常注意兩岸人民之間的和睦。

由於中共認爲民進黨執政時期可能相當長,而美國將臺灣問題國際化的作法極爲明顯,因此絕不願意在此過渡時期承認兩岸分治是一種常態,以免演變爲固定的兩岸型態。中共近年對臺的武力施壓,乃針對民進黨放棄中華民國對大陸的主權,以及倚仗美國進行臺灣獨立的實質化。

近廿年來,臺灣與大陸形勢與實力比重失衡。重點是不少國民黨人與藍營羣衆喪失信心與理想,使得統一成爲中共單方面的事務。

另一方面,兩岸政府來自國共自大陸時期延伸的政治文化,其特徵爲國家/政府/政黨並不扮演中立協商的角色,民族主義與牧民意識強烈,政府具高度的管制性,以政治意識、行政機關、經濟利益三體結合爲治理機制,司法、監察、輿論、教育受政黨支配,被監視的民間社會產生高度同質、易受政黨操弄的羣衆。企業地位雖日益重要,國家仍由精英分子領導,以建立與掌握權力結構爲國家運作主要目的,缺乏對民主、法治、自由的真實信仰。民進黨承繼國民黨的體制與政治文化,只在意識形態傾向本土。

由此,兩岸政府雖在民主運作及人民自由度上有所差異,然其內涵具有不易察覺的共性;實際核心價值觀仍是傳統儒家以家爲中心外擴的倫理社會,兼具中國法家式的法治治理。然而,兩岸統一真正的難處就像企業合併時,必然發生對於權力與財務的爭奪。民進黨完全親美,更無限放大臺灣與大陸合併過程中的複雜性與困難度。

兩岸分治已有七十五年,中共對臺政策在兩岸法理模式與人民間關係兩方面,需要更細緻的考量,且應由多方對話,而非單方面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