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協議 劉德勳:可以更細緻
財團法人21世紀基金會今天舉辦「 美、中、臺關係制度化基礎座談會」。會中,前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前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委劉德勳和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等人對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當前形勢發表看法。
劉德勳說,服貿爭議告訴政府,面對兩岸協議的過程和國會監督,可以做得更細緻。
他指出,民間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中,要求協議簽署後送立法院要有評估,其實,法案送立法院本來就要提評估,但名稱不叫評估,而目前多個版本大多圍繞在開放後對臺灣衝擊的配套措施、策略等,只是設計不太一樣,「透過這次事件應該可以從這邊找出最大公約數」。
他還說,政府說開了很多公聽會,但量不代表質,政府要想,爲什麼很努力的爲兩岸鋪建穩健機制,但民間還有疑慮?
高孔廉則認爲,民間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讓協議完全失去時效,他舉例,大陸開放給臺灣80項,其中約有20項當時沒開放給香港,但香港與大陸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補充協議,新增的開放項目今年生效後,原本臺灣會比香港快,現在反到比香港慢。
他憂心,現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有多版本,要在立法院本會期處理是不太可能,這影響服貿、也影響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來訪的時間。
徐小波說,目前7個版本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大概產生的負面能力比正面能量多。
他還說,正面力量應該要用在臺灣的發展、繁榮和打開國際空間,要抓住新興國家市場崛起的機會、要談臺灣經濟、社會發展政治制度調整,還要跟區域經濟發展連結。10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