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應速建立避戰機制
(圖/國防部提供)
隨着近期大陸軍機是否進入臺灣領空的爭議事件,兩岸如何在彼此的治權範圍內進行軍事行動而不引發衝突,成爲一個迫在眉睫的重要議題。本文將從國際法與兩岸憲法背景出發,以探討可行的策略進行分析,爲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提供建議。
《聯合國憲章》第2條第4款明確規定,聯合國會員國「不得威脅或使用武力侵害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而第2條第3款則強調「以和平方式解決其國際爭端」。根據這一原則,若大陸軍機進入臺灣領空且被視爲威脅或使用武力,可能會違反國際法中的武力禁止原則。
然而,防空識別區(ADIZ)並不具備國際法效力,僅是各國單方面劃定的空域,用於提前識別和應對潛在威脅。因此,大陸軍機進入臺灣ADIZ並不直接違反國際法,但若進一步進入臺灣領空,則可能構成違反。這一點在雙方的治權認知上,引發巨大分歧,而這種分歧進一步加劇兩岸的緊張局勢。
從兩岸憲法的視角來看,根據《中華民國憲法》,臺灣和大陸,同屬一箇中國(中華民國),但實際治權僅涵蓋臺澎金馬及外離島地區。因此,大陸軍機進入臺灣領空被視爲侵犯治權。然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軍機進入臺灣領空並不構成侵犯。
法律層面的分歧導致雙方在軍事行動的合法性上存在根本性差異,成爲軍事摩擦頻發的原因之一。解決此類摩擦的關鍵在於,雙方能否找到共同的法律和政治基礎,以避免衝突升級。在瞭解法律背景後,我們接着探討如何避免軍事衝突。
在治權分歧的背景下,兩岸應以建立互信機制爲核心,探索有效的談判策略。首先,雙方應通過談判對話,討論並簽訂有關通過領空、海和內水行動的規範,從而減少軍事行動誤判的風險。具體而言,雙方應提前通報進入對方領空、海的行動,並在特定航道或航線上進行,以確保透明度與可控性。
此外,兩岸需建立有效的聯絡機制,如設立熱線和定期舉行論壇會議,這將有助於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溝通,避免誤判和衝突升級。這類機制將爲區域和平穩定奠定基礎。
然而,大陸對於兩岸談判的接受度,取決於政治和軍事等多層面的考量。一方面,大陸堅持「一箇中國」原則,這是其對臺政策的核心,任何談判策略都需在這一框架內進行。另一方面,大陸是否接受建立熱線和定期會議等互信機制,以避免誤判衝突升級,則有待進一步觀察。
對於涉及治權或主權的政治談判,大陸往往採取謹慎態度,傾向於逐步推進,避免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在此背景下,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策略具有現實意義。兩岸可以通過在經濟、文化和社會領域的加強合作,逐步建立互信。此外,文化交流則是增進兩岸人民理解和互信的有效途徑,爲未來的政治和軍事談判創造良好氛圍。
歷史經驗表明,通過靈活的談判策略與建立互信機制,能使雙方在複雜的局勢中,找到穩定共存的方式,進而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對於臺灣而言,重拾主導權並積極參與談判,而非一味聽從強權的話語,是確保自身利益的關鍵。(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