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變產生質變,一顆推遲兩年出現的導彈,成爲壓死美軍的最後稻草
山雨欲來風滿樓,臺海、南海蠢蠢欲動,美軍各軍種開啓大規模實戰化調整,似乎有開啓第3、第4戰線的跡象,究竟是什麼讓美國這麼着急?
綜合近幾年的情況來看,恐怕是因爲,美軍實力即將進入全面衰退期。
美軍實力倒退這件事,在國際上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多年以前,所有挑戰美國霸權的國家,都會遭到美國軍隊的打擊,但現在,美軍輕易不敢下場,只能通過代理人來發動戰爭。
可能有人要說,美國發動代理人戰爭,是爲了節省成本,避免美軍直接下場造成龐大的軍費負擔,但在我看來,代理人戰爭說到底,就是美國沒有信心面對俄羅斯、中國這樣的對手,事實上也是如此。
俄烏衝突延宕至今,俄羅斯展現了驚人的韌性,其龐大的戰爭潛力,讓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十分忌憚,根本不敢撩普京的虎鬚,只敢敲敲邊鼓,法國總統馬克龍派兵參戰的言論雷聲大,雨點小,到現在已經沒了下文,說到底,就是不敢和俄羅斯起衝突。
再把目光轉向中國,中國實力很難評估,但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對比。
近日,中國民航局發佈了一組數據,數據顯示,中國註冊無人機達到了126.7萬架,持無人機操控員執照的,高達19.4萬人,而俄軍前線的無人機飛手,僅有不足2000人,僅這着不足2000人的規模,打了一次堪稱冷戰後最大規模的常規戰爭,那麼中國這19.4萬人是什麼概念?能維持怎樣的作戰規模?難以想象!
這只是中國戰爭潛力的冰山一角,美軍要是真的能對我們保持絕對壓制,美國政府會像現在這樣,只談制裁不談戰爭嗎?當然不會!
美軍爲什麼會沒有信心面對中國和俄羅斯?僅僅是因爲沒有錢嗎?當然不是,真正讓美軍底氣不足的,是它的全球部署體系和龐大遠洋海軍,出了問題。
這兩年,美國龐大的海外基地羣,面臨着兩大窘境,第一大窘境,是新一輪反霸權、反殖民浪潮帶來的政治壓力,很多國家都在尋求趕走本土的美軍基地。第二大窘境,是本土產業衰退,導致從裝備製造到運輸補給的成本上漲,造成了軍費開支逐年上漲。
除此之外,美國海外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美國龐大的遠洋艦隊,即將迎來裝備淘汰期,從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到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再到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都將步入退役期。
只不過,瘦死駱駝比馬大,美國軍隊到底還是領先世界幾十年的,僅僅是啃老本,美軍實力的衰退倒還在美國政府的接受範圍內,但最近的一條新聞,澆滅了美軍最後一絲僥倖心理。
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報道,美國新一代“哨兵”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成本暴漲,漲幅達到了37%,根本原因,是現有的發射井以及配套設施太過陳舊,需要大量翻新。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哨兵”曝出成本暴漲的消息後,又宣佈,將推遲兩年試射,也就是說,到2026年“哨兵”纔有可能進行試射,至於服役更是遙遙無期。而現役“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大部分處於“黑箱狀態”,戰鬥力完全是一個未知數。
這意味着,美軍從海外軍事基地,到美軍的遠洋艦隊,再到美國的核力量,都面臨着衰退問題。
如果某一個軍種戰術有問題、某一個裝備即將退役,只要能夠及時調整、及時建造,對整體影響並不大,但要是大部分軍種的戰術都出了問題、大部分裝備都需要換代,那絕對是一場噩夢,僅僅是新裝備的研發經費,就是一筆天文數字,那就更別談軍隊的重建和改組了。
有句話說得好,“量變產生質變”,這枚推遲兩年試射的導彈,將成爲壓死美軍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