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到股息該「何時再買進」?有常見的4種選擇:要創造複利必定要再投入
臺股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暑假是臺股除權息旺季,不過這幾年ETF圈逐漸走上季配息甚至月配息之路,存股族領到錢的頻率越來越高!
看投資理財節目,知道現金股利入帳一定要再投入才能創造複利;但是,什麼時間點投入纔好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應該很多投資人都有類似的疑惑,畢竟不論是高股息ETF的存股族、主題型ETF的愛好者或是市值型ETF的投資人...幾乎是一定會領到現金股利。
股息可不是免費的午餐,更會大大影響投資成果!
常見的4種選擇如下:
怎麼選最好,以下聊聊自身的看法。
1.股息不投入
有些人領到現金股利之後,會當成加薪、獎金、分紅、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然後花掉。
像是吃大餐、出國玩、買車、買3C...等等。也有些人會把存錢起來。
這些當然是一種選擇,但這麼做其實就等於把部分投資獲利了結,也無法創造複利只剩單利。
爲什麼總會提醒領到股息一定要再投入?來看實際的例子。
拿上市時間最長的元大高股息(0056)來說,假如小懶和小錢2爲小資族,從0056掛牌上市那天(2007.12.26)開始定期定額,每月26月拿出1萬元扣款,一路堅持到2024年8月23號。
差別是小懶領到現金股利就花掉,小錢則是選擇再投入;經過16年多的累積,2人都成功賺錢了,可是資產卻差了247萬多元。
如果改買配息比例較低的市值型ETF,如臺股最有代表性的元大臺灣50(0050),同樣的定期定額條件和時間,股息有沒有再投資,結果也是天與地,兩人財富差距超過208萬。
2.除息日投入
當天持有的股票股價會「跳空下跌」,這只是修正,畢竟總值沒有任何改變。
看ETF公開的說明書揭露的報酬率,基本上都是含息的,也就是將收益分配再投入的結果,那麼選除息日再投資,理論上會更接近ETF的帳面績效。
3.入帳日投入
除息日那天雖然股價修正,但投資人的錢可還沒入帳,目前臺股不論股票或ETF,配息大約要等4周時間。
真正入帳的那天稱爲「發放日」,這段等待期錢錢如置身異世界,無法參與投資也沒有利息,直到進口袋終於可以再投入。
4.等下跌投入
這是常見的選擇,多數投資人都知道複利的重要性,不過不一定馬上把領到的現金砸進去,而是等待「好時機」。
畢竟過了快一個月股息才入帳,股價可能早就水漲船高,於是就會想等跌下來再投入豈不是買更多股、更划算。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投資觀點與紀錄,並非建議。申購前自行評估風險,並詳閱公開說明書。※
◎本文內容已獲 懶錢包 Lazy Wallet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