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吳怡農條款激化鬥爭

民進黨修改「黨職人員選舉辦法」,遭質疑是爲吳怡農(右)參選北市黨部主委鋪路。(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甫剛召開中執會修正《黨職人員選舉辦法》,通過降低參選地方中央黨務人員的門檻標準,授權中執會同意可不受入黨時間限制。黨主席英文藉由修改選舉遊戲規則,宣稱此利於政治人才甄補,可吸納年輕政治世代參與黨務;且參選資格放寬可擴大至黨主席。黨內派系批評這是「因人設事」、黨主席介入派系權力鬥爭及激化派系間政治衝突影射量身訂作爲「吳怡農條款」。

這排擠其他派系參選市黨部主委或未來成爲臺北市長候選人機會,形成不公平競爭,種下黨內派系政治紛擾根源。同時,恐加大跨世代政治權力競爭及衝突;甚至可能激化黨內政治天王總統競選之安排。通過「吳怡農條款」具有特殊權力運作之政治意涵,包括強化黨中央對地方人事主導權、對泛綠政黨盟友產生磁吸效應,及對國民黨產生政治人才吸納的排擠、示範效應。

首先,強化中執會人事決定權力,強勢主席透過派系共治操作政治聯盟,垂直掌握地方黨部運作。此次擴大中執委對於入黨年限不及2年而開放其參選縣市黨部主委資格,主要是依據中執會擁有「議決重要人事案」,但此規定相當模糊,並未明確界定何種類型職位,這形成黨中央強行介入地方人事安排,強化對地方黨部人事主導權及垂直管理,提升中央對地方事務權力介入。

其次,對泛綠友黨政治聯盟產生政治吸納磁吸效應,具有「招降納叛」、海納百川之作用。這激勵年輕政治世代參與民進黨或成爲其政治盟友,例如和時代力量友好的林飛帆加入黨後立即任黨秘書長社民黨主席範雲成爲黨不分區立委。而當入黨2年資格降爲中執會同意,卻不受入黨年限條件限制,年輕世代的副秘書長林飛帆、吳怡農若能取得中執會同意,也具有資格角逐臺北市黨部或其他縣市黨部主委機會。此外,退出時代力量的立委林昶佐、前立委洪慈庸則與民進黨保持政治聯盟合作關係,如入黨經中執會同意亦可參選地方黨部主委及其他要職。若是這樣做法形成一種慣例,勢將變成黨中央主導凌駕於地方黨部自主性運作;而政治吸納或招降納叛政治人才,恐與長期經營基層社會之地方派系產生權力競逐衝突。

再者,蔡英文結盟黨內優勢新潮流系,試圖壓制其他派系,這可能導致新系權力擴張,威脅其他派系生存發展。北市黨部主委競選對手,原是綠色友誼薛凌海派黃承國中常委系統支持王孝維,因爆發賄選案而暫停、後雙雙宣佈退選。北市黨部長期爲黃承國所掌握,儼然成爲獨立王國。此次蔡英文藉由聯手優勢派系之新潮流,透過修正地方黨部主委選舉辦法,若能成功運作中執會而獲同意所屬提名人選參選而當選,不僅改變地方派系政治生態,達到駕馭派系衝突目標,也排除特定地方派系對地方黨務之壟斷。「吳怡農條款」成爲黨主席控制派系權力衝突的利器,然卻更膨脹新系在北市的攻城掠地,破壞原派系權力政治之平衡。

最後,民進黨對年輕世代加大政治籠絡,彰顯其爲年輕政黨形象,也加深標籤化國民黨爲老化世代政黨認知。相對於國民黨員競選地方黨部主委,不僅黨齡資格須2年及曾任執委、評委等政治歷練,其政治實務經驗及訓練較爲完備,幾乎95%國民黨員並無參選資格。當國民黨候選人尚列序於「論資排輩」,難以空降快速搭便車時,年輕民進黨政治世代已躍躍欲試於權力遊戲中。

此種極具政治權術之便宜行事做法,無異是激勵有企圖心政客,忽視基層社會、深耕社區經營;而直走上達天聽高層路線。此種由上而下忽視「羣衆路線」的政治吸納策略,其代價是將政治實踐轉向娛樂化、媚俗化,忽視制度建構及有效良善治理能力培養。長期而言,有損臺灣民主政治發展。

(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