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統計口徑修訂方案靴子落地,貨幣市場基金爲何未被納入?
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將被納入M1統計“靴子落地”。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公告稱,決定自統計2025年1月份數據起,啓用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修訂後的M1包括:流通中貨幣(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不少觀點認爲,貨幣市場基金可隨時提取用於支付也可考慮納入M1統計。不過,此次修訂規則並未落實此類產品的合併統計。
綜合市場分析來看,由於部分理財產品和貨幣市場基金實時支取存在限額,將這部分資金全額納入M1統計不一定準確。新口徑M1與當下的經濟基本面更貼切,調整後較原M1在絕對數值上有一定優化,綜合來看,2025年新口徑M1增速應較2024年有所回升。
現管類產品納入實操難度較大
對於M1口徑調整,市場早有預期。
今年6月,央行行長潘功勝在陸家嘴金融論壇上曾提出“個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動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產品,從貨幣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納入M1 統計範圍,更好反映貨幣供應的真實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不少觀點認爲,貨幣市場基金以及理財產品也可考慮納入M1統計。
例如,中金公司報告此前稱,有一些理財產品或者貨幣基金可以隨時提取用於支付。考慮到存款利率的下行、打擊存款補息之後的資金轉移,將此類產品納入M1考量範圍的必要性也是上升的。
不過,此次修訂規則並未落實現管類產品的合併統計。
對此,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爲,主要源於其理論依據不足和實操難度較大;目前以貨基爲代表的現管類產品中仍有大量份額由商業銀行等機構資金持有,其投資目的主要出於配置需求,並不會在實體經濟的生產和消費活動中快速流通,本身並不符合 M1 的定義;同時目前貨幣基金和現金理財僅支持單日1萬元額度的贖回上限,而也非所有產品均能支持類似於餘額寶、零錢通等產品的實時交易,其流動性實際劣後於現金和活期存款。
光大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張旭也表示,一般而言,M1對應於貨幣的交換媒介功能,需要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在當前主流的現金管理類產品中,流動性具有較大的差異,例如有些產品可以在限額下實時到賬,有些產品需要T+N日到賬,這需要分類討論。T+N日到賬的流動性相對較弱,持有者獲取可用資金的時滯約等同於“存摺時代”去銀行取現,因此不宜納入M1統計。可做到實時到賬的現金管理類產品一般都有快速贖回的限額。對於整個居民部門而言,其所對應的快速贖回限額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是難以準確統計的,這是本次沒有將該部分產品納入M1統計的原因之一。
新口徑M1增速應較2024年有所回升
金融數據具有前瞻性,對預測經濟數據有重要意義。
銀河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張迪按照2024年10月數據測算,新口徑的M1規模比原口徑增加約42萬億元,增長約66.5%。新口徑的M1將包括M0、企業活期存款、單位活期存款、居民活期存款及非銀行支付機構備付金,規模分別爲12.2萬億元、20.9萬億元、30.3萬億元、39.8萬億元、2.4萬億元,在新口徑M2中的佔比分別爲11.6%、19.7%、28.7%、37.7%、2.24%。
“居民活期存款的佔比最高,其波動今後將對M1構成重要影響。”張迪測算髮現,新口徑的M1增速與原口徑的上行、下行趨勢基本吻合,並沒有出現明顯背離,但是波動性明顯降低。
綜合市場分析來看,口徑修訂不會改變M1的經濟含義,它仍是預測名義增長的重要座標。
張迪認爲,原口徑M1與新口徑M1同時在10月出現拐點,上行趨勢可能會持續。目前支持M1上行的因素包括:地產銷售數據明顯好轉、企業預期改善帶來資金活化程度提升、手工補息影響減弱。M1領先PPI10個月左右。M1的拐點在10月出現,這意味着PPI的企穩回升的趨勢確立可能在明年三季度。
明明分析,截至今年10月末,原規則下 M1 餘額爲 63.34萬億元,同比增速爲-6.10%;根據中信測算,若納入居民活期存款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10月“調整後M1 餘額”爲105 萬億元,同比增速-2.3%;“調整後M1 增速絕對值”始終高於原規則下的M1 增速,同時長期波動也更爲穩定,同時M2 與其的增速剪刀差在10月末亦由13.60%下降至9.83%。
廣發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鍾林楠表示,新口徑M1的組成中,“單位活期存款”仍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主導着M1的變化;微觀主體預期有一定的趨同性,個人活期存款和單位活期存款走勢週期基本一致,新舊口徑M1走勢週期應沒有顯著差異。主要差異在中樞上,按照新M1口徑的構成簡單測算,本輪9月低點爲同比-3.3%(舊口徑爲-7.4%);10月小幅回升,同比爲-2.3%(舊口徑爲-6.1%)。
綜合市場分析來看,新口徑M1與當下的經濟基本面更貼切。不過,雖然“調整後M1”指標較原M1在絕對數值上有一定優化,但其仍不能掩蓋目前經濟信用環境整體偏弱的狀態。
“新口徑的M1由於其更全面反映即時消費能力以及波動性顯著降低,能更好地預測經濟增長趨勢、通脹水平。”張迪稱。
根據明明覆盤,今年以來“調整後M1 增速”仍呈持續下行的趨勢並回落至負區間,同時M2與其剪刀差仍處於較高水平;此外,調整後的M1指標在經濟預測上仍對PPI、工業產成品存貨等指標有較好的指引效果。
鍾林楠認爲,本輪穩增長以地產、消費、廣義社融作爲三個切入點,有助於總需求廣譜性的回升。疊加基數偏低,以及金融部門“防空轉、擠水分”在技術上影響的弱化,均會對M1有所支撐。可能存在制約的是實體部門在銀行表內活期存款收益偏低以及預期偏弱的情況下,可能繼續出表或定期化,但財政擴張如能帶動更多消費生產這一點影響有限。綜合來看,2025年新口徑M1增速應較2024年有所回升。
張旭認爲,新口徑M1會更好地反映經濟運行狀況。比如,春節前部分實體企業會一次性發放獎金,使得部分企業活期存款轉化爲居民活期存款。現口徑的M1中不包括企業活期存款,這樣的轉化會使得M1餘額出現波動。由於各年春節的日期不同,這樣的波動會導致M1同比增速的異常變化,容易造成數據分析的誤讀,使得相應月份M1增速與經濟運行狀況看似“失之千里”。修訂之後的M1中包括居民活期存款,這在很大程度上平抑了上述波動,使得M1與經濟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大爲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