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小社企救得了大世界?
▲社會企業一方面承襲企業的積極功能;一方面則要彌補企業數十年來所造就的罪衍。(圖/資料照)
臺灣的社會企業發展已逾5年,國人對社企的認知從不到19%,迄今也超過三分之一。儘管能夠獲利者仍僅28%而已,這已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成就,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蓬勃發展數百年的西方社會的企業,固然讓人類的食衣住行方面的滿足都大獲改善,又爲人們提供工作機會,創造收入來源,如果我們說,企業是人類的衣食父母,這話可一點也不誇張。但反過來,說企業是驅使人類社會走向滅亡的劊子手,那也一點都不冤枉。因爲遍佈世界每個角落的無數企業,也正是造成社會不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乃至在不知不覺間傷人健康、奪人性命的罪魁禍首。
尤有甚者,全球企業高度繁榮發展數十年來,一步步將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環境侵蝕破壞,將令人無立錐之地。聯合國的專家鄭重警告,若不能抑止地球均溫再升高超過0.5度,我們的生存環境即將受到極度的危害,許多物種會瀕臨滅絕,極端氣候頻繁出現。距今只剩10年的2030年,可能就是最後關頭了。
社會企業的出現,就是要補偏救弊。一方面承襲企業的積極功能,爲人們造福;一方面則要彌補企業數十年來所造就的罪衍,搶救人類與環境生存的條件。因而在短短5年社會企業即爲三分之一的國人的認知,顯見其重要宗旨已逐漸受到大衆注意,這當然可喜。但既存的社會企業仍寥寥可數,又多虧損累累,足徵此道路險阻重重,要承擔無比重大的責任,確實令人引以爲憂。
責任之所以如此沉重,根本原因在於,基本上全球的企業都唯利是圖,;而這樣的追求,則完全獲得經濟學家的肯定與背書。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兩百多年前就提出一個劃時代的理念:正是因爲人人求利己,社會整體的資源方能有效利用,個體的滿足大幅升高。後世的學者甚至以一個完美的數理模型證明,人人求利己,可以創造出全體最大的福祉。美國自由經濟掌旗的大師弗利曼直到去世前仍堅認,追求企業主最大的利益,就是每個企業的天職。
可憾的是,現實社會不但不完美,而且充斥着缺陷、陷阱;即使天真地一味追求利己,也可能傷天害理、草菅人命,推迫人類早日走向絕境。最大而且永遠無法消除的陷阱,就是每個人不爲人知的私密資訊;而企業所擁有者遠比個人更多而且影響更爲巨大,並藉此攖取許多重大的經濟利益乃至超額利潤。
一旦其中某些不對稱資訊涉及暗中加入毒物、劣質材料,或是偷工減料、濫竽充數,就會持續不斷地戕害使用者的身體健康乃至危害生命。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隨處潛藏的現實。
除此極大陷阱,現實社會還存在一個令求利行爲禍害當世的重大缺陷,就是所謂的外部性導致的市場失靈。溫室氣體的快速積累,已使地球均溫升高了一度。這主要是以企業爲主的大氣使用者,不需支付任何代價即可肆意排放廢氣,使地球不斷暖化所致。如今已逼近臨界點,但誰也不敢保證在這關鍵的最後10年,企業可以壯士斷腕,不利用偷排廢氣的不對稱資訊,反而積極節能減碳,爲人類謀求僅剩的苟延殘喘的機會。
事實上,社會企業之日益受到矚目,正反映着上述這些可怖的現實,已逐漸受到更多人的注意。雖然標榜着要透過市場機制調動社會力量以改善人類與環境的生存機會的社會企業,在臺灣爲數仍極少,與企業危害健康、生命及人類生存機會無比巨大的力量相比,猶如蜉蝣撼大樹;但這至少是一個方向正確的努力,這也正是其可喜之處。
不過,積極推展5年,迄今仍不多見,而且虧損者仍遠多於獲利者,顯示進一步的發展仍困難重重,而且在經營理念上可能尚有不合時宜之處。然而任重道遠,搶救人類與環境生存的機會已屈指可數,我們唯有多管齊下,竭盡全力,絲毫不可懈怠。
熱門推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