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丨滬廣深樓市“鬆綁”:房地產進入發展新模式

除了股市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之外,樓市新政的變化也在大江南北形成了共振。

9月29日晚,上海、廣州、深圳三大一線城市幾乎同時發佈了樓市新政,以放鬆限購政策爲主要措施,旨在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上海推出了被稱爲“滬七條”的一攬子措施,包括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調整非戶籍居民家庭購房資格條件(將外環購房納稅或社保年限要求由三年縮短爲一年),以及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等,意在降低購房門檻和成本。

廣州則全面取消了住房限購政策,這也是廣州多年來首次完全放開限購限制,新政意味着無論本地戶籍還是外地戶籍的家庭和個人,都將不再受到購房資格的限制。深圳雖然沒有全面放開限購,但優化了分區住房限購政策,將首套房的最低首付比例調整爲15%,並且對於非深圳市戶籍居民家庭及單身在部分區域範圍內購房的納稅或社保年限要求也從三年減少到了一年。

一線城市的轉向呼應了決策層會議的新提法。在9月26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關於房地產方面第一次提及,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此外,涉及房地產市場,會議還提出要回應羣衆關切,調整住房限購政策,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抓緊完善土地、財稅、金融等政策,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很多人認爲這一輪樓市限購放鬆有些突然,但事實上,限購政策的解除並非自昨日始,近一年多時間以來,全國已有超過35城放鬆限購政策,其中包括成都、合肥、昆明、蘇州、長沙等22城已經全面放鬆限購,限購城市的範圍其實正在不斷縮減進程中。

回到市場層面來看,樓市的供需和價格由市場的自發決定也有助於價格機制的作用發揮,在打擊炒房和投機之後,再多的限制和干預就往往容易過猶不及,甚至扭曲價格走勢,導致出現預期錯判。比如當房地產價格被認爲進入下跌週期時,許多本來存在的購房需求,就會因爲這種下跌週期而選擇壓抑和觀望的態度。

在這種情況下,儘快全面卸掉心理預期的包袱,正是樓市因城施策的當務之急。也正因此,市場迫切需要有標誌性意義的一線城市動作,才能真正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提供託舉的力量。

如今,隨着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開啓樓市鬆綁之路,這不僅意味着房地產限購政策的歷史使命已經基本完成,更標誌着與購買政策相伴相生多年的房地產市場由此正式進入了新階段:隨着樓市投機、炒房的情況在過去幾年得到了有效遏制,房地產交易如今也開始能夠迴歸到以良性市場規律爲主要交易影響機制的軌道上來。

一線城市樓市政策轉向背後,實際上是對房地產市場長期發展趨勢的重新審視。在經歷了多年嚴格的限購政策之後,市場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分化現象。一方面,剛需和改善型需求被過度壓制,另一方面,投機炒作行爲得到了有效抑制。此時,適度放寬限購政策,有助於釋放被壓抑的需求,促進市場迴歸理性。

近年來,房地產發展的新模式經常爲最高決策層所提及。今年7月,《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用整段、接近160字的篇幅着重提及了房地產,涉及“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因城施策、房地產稅收制度等諸多方面。

而在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構建中,限售限購的系列政策角色往往至爲關鍵,其不僅連接着需求和供給兩端,而且政策本身的信號意義明顯,對長期預期也有影響。因此,放鬆限購政策本身不僅僅是影響短期的交易,更影響房地產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

從市場角度來看,一線城市的新政無疑起到了穩定預期的作用。在一系列限購調整加持下,購房者對於未來房價走勢的信心也會增強。這對於打破市場僵局、恢復交易活躍度至關重要。同時,開發商也能從中受益,因爲銷售回款加快,有助於緩解資金鍊壓力,增強企業運營能力。

覆盤本次滬、廣、深接連的樓市新政可以發現,這不僅是對過去幾年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一次總結與調整,更是對未來房地產市場發展模式的一種探索。通過合理調整限購政策,不僅可以激活市場活力,還能促進房地產行業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方向邁進。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與市場需要找到最佳平衡點,既要防止市場過熱引發泡沫,又要避免過度干預抑制正常消費需求。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房地產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