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如何讓大學生不再只盯着升學考公考編
“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1179萬人,同比增加21萬人,就業形勢比往年更加嚴峻。”近日,全國多所院校相繼發出倡議書,動員2024屆畢業生積極就業。
這些倡議的內容大同小異,主要是呼籲學生不要只盯着升學考公考編,要找準自我定位,合理調整就業預期,時機合適時就積極就業。
升學考公考編,爲何越來越卷
學校發出這樣的倡議可以理解,如今有相當多的學生,把升學考研和考公考編看得過於重要,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且不說這二類選擇的學業、職業前景,單就過程本身而言,就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以考研爲例,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雖然較上一年減少36萬人,依然達到了438萬,但錄取人數僅約125萬人。也就是說,三分之二多的考生註定要落榜。這就直接導致了數百萬學生一年的時間可能被“浪費”,考慮到很多學生還會選擇“二戰”、“三戰”,這又將是一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成本。
此外,考研隊伍臃腫,還會帶來諸如學歷通脹、教育時間過長、成本過高等社會問題。
考公考編也類似,甚至比考研更卷。據統計,2024年國考報名人數已突破283萬,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3萬,創歷史新高,競爭最激烈的崗位達到了3679:1。此外,還有各地的省考、市考及各種事業單位考試。這些考試難度不一,但都會佔據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加之上岸率並不高,從投入和回報本身來看,未見得划算。
當然,學生蜂擁而上考研考公考編,其實也是一種無奈,是就業形勢倒逼的結果。比如社會招聘對學歷的“一刀切”、學生渴望穩定的工作等。
此外,也不排除這當中有從衆的原因,考研考公考編被視作一種理所當然的“好出路”,很多學生一入學即朝這個方向努力。這就可能導致盲目,無論自身個性怎樣、稟賦如何,一股腦地涌入狹窄的賽道。
除了呼籲,高校還能做些什麼
如今高校集體發出呼籲,也說明高校確實意識到了問題。學生全部只盯着升學考公考編,對高校是不利的,這不僅有可能拉低高校就業率,也會導致高校的辦學喪失方向——既然學生最後都是考試,那麼課程設計、人才培養等還有多少細緻研究的必要呢?
高校呼籲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停留在一紙呼籲顯然不夠。這些道理相信學生也並不是不懂,關鍵是高校更應當由此做好就業服務,讓學生看到及時就業的好處和收益,進而調整人生的職業選擇。
比如,高校應當做好學生和企業中間橋樑,積極走訪企業,組織各類雙選會,幫助學生拓寬就業渠道。這些工作事實上近期也在密集開展,2024年1至2月,教育部印發通知,部署開展2024屆高校畢業生“寒假促就業暖心行動”,不少高校都通過提供訪企拓崗、就業指導等方式,幫學生解決就業難題。
而這種就業幫扶工作,除了在畢業季密集開展,更應當貫穿於學生全部的學習過程。學校應當對自己的培養機制進行大幅度的調整,從學生入學之初開始,就進行充分的就業引導,提供更多的職業技能支撐。
過去,有些學校有意無意將自身定位爲“考研工廠”“考研基地”,學生一入學即開始爲考研準備,高校也成爲了類似衡水中學和毛坦廠中學般的存在。這種定位在考研回報率尚佳的年代,不失爲一個現實的選擇。但在考研愈加內卷的當下,高校也應當儘快調整,重新迴歸就業導向的辦學思路。
企業單位應努力破除“唯學歷論”
高校的呼籲,社會也有必要聆聽。大學生涌向升學考公考編,也不會只是大學本身的問題。公務員、編制的容量終究有限,而研究生的快速膨脹,也造成了公共資源的緊張。就在前兩天還有媒體報道,“研究生多到無宿舍可住”,不少高校已經無法爲研究生提供足夠的宿舍就是一個縮影。
所以,希望學生不只盯着升學考公考編,社會也應當儘可能激活就業市場,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保證充分就業機會。考慮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都是由民營經濟提供,那麼社會還是應當把引導學生流向企業作爲中心工作,指望升學或是考公考編來容納大學生就業,顯然是不現實的。
此外,企業單位還應當努力破除“唯學歷論”,保證相對平等的就業環境。
早在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那麼公共部門就應當做出表率,扭轉對學歷門檻“一刀切”的做法。本科生也好、大專生也罷,都可以各展所長,而不是被裹挾着擠到卷學歷這一條路上去。
只盯着升學考公考編,看似是一個觀念問題,但在觀念的深處,必然有一個堅硬的現實內核。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還需要包括高校在內的社會各界,逐漸去拆解複雜問題的各個環節,保障學生在畢業時有充足的可選項,自由、靈活地去選擇適配自己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