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和楊元慶:自驅力能創造什麼奇蹟?
最近聯想事件越演越烈,有人扒皮了一段當年楊元慶和馬斯克同臺對話的視頻。
這是一場8年前在中國舉辦的活動。當時接到央視邀請,楊元慶作爲時任聯想的名義“一把手”出席,同場參與的嘉賓還有馬斯克。
從下面截圖中楊元慶的坐姿可以看出來,他當時是什麼樣的主場心態。
也難怪,不管多麼位高權重,國產“牛人”們總是透着一種x人志得意滿的氣息。
與現在聯想被網民重錘、人人自危的狀態相比,2014年的聯想是國內第一大PC電腦和手機生產商,國內國際地位如日中天。
那時候不僅是柳傳志,接班人楊元慶也膀大腰圓,意氣風發,正處在人生的高光時刻。
衣錦不還鄉,沒得道理!
而當時的馬斯克,還在爲他的電動車事業奔波,想要在中國佈局,上節目露臉對以後的生產和銷售都大有好處。
那次在節目中,隨着話題的進行,楊元慶卻有意地“欺壓”了馬斯克一把。他聽馬斯克說到自己的飛船和電動車事業時表現了非常明顯的反感。
主持人問馬斯克有多少客戶,馬斯克如實答道:“我們的客戶不是很多,不到三萬客戶。我們...”這時楊元慶很尖銳地插話說:
“但是他有多少客戶,我有多少客戶,你知道嗎?” “根據財報,我們銷售了1.15億臺設備。每秒啊,我們賣5臺設備。”傲嬌之情顯露無遺。
馬斯克很誠懇地說:“我們現在的主要問題是需求很多,但是產能不夠,需要繼續擴大產能。”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馬斯克跑到上海建廠在中國銷售電動車,火箭事業也蒸蒸日上。
而之後的聯想呢?
看似龐大,實則內部空虛。而且因爲高管的工資收入非常誇張,引得衆議紛飛。據說,楊元慶一年的工資收入達到可怕的1.7億,終於在今年被司馬南踢破窗戶紙,後又被張捷跟進重錘。現在事情還在持續發酵中。
不管聯想怎麼以老大自居,不可否認的是它給人的感覺,是早就沒落了的硬件設備製造商。楊元慶那麼高的工資對飲的是聯想只有80億的利潤。
從社會價值上來說,聯想沒有掌握核心科技,打着國家民族的旗號,號稱科技企業,卻幹着裝備公司的活,還中飽私囊,難怪會引起如此之大的民憤。
但今天其實我不想說聯想,我想說說自驅力能夠創造什麼樣的奇蹟。
以小學生做比,這些國內外的企業家們給人的感覺是這樣的:
馬斯克很像班裡的調皮搗蛋大王,上課不好好聽講,課間上躥下跳,嘴裡說一些不着邊際的想法,但是在家拆得一手好電器,經常被父母追着打。
馬雲就像班裡那個父母做生意的小孩兒,早早學會了成人世界的爾虞我詐,把巧克力糖紙拿到班裡賣給同學還錢,生意思維一流,但價值觀嘛,不太好講。
馬化騰是班裡中等偏上勤奮學習的好孩子,低調踏實,但明哲保身、精緻利己。
劉強東是班裡的貧困生,從小就想着好好學習,出人頭第,將來能幹一番大事業,就是有點邪性,喜歡偷窺發育得早的女同學。
楊元慶,咳咳,他其實算不得企業家,只是個“高級馬仔”,但是因爲前面說了聯想的事情,這裡不能不把他列進來。
楊元慶有點像班裡的政保生,父母銀行實權工作,他早就知道自己可以進什麼學校,但是依然裝得很踏實努力,就是沒啥拿得出手的特點。
政保生,成績、獎勵都不重要,主要靠爹,爹好他就有底氣,從小耳濡目染,我纔不管創不創新,有沒有企業家精神呢,我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混社會,一靠聽話二靠錢,把這套東西搞明白了,就可以雞犬升天、狠命撈錢。
這些同學長大之後就是他們創立的企業的樣子。
調皮搗蛋大王因爲小時候父母沒有狠命雞他的紙面成績,所以他培養了很好的自驅力,天天琢磨上天入地的事兒,看着不怎麼靠譜,但是用時間說話,把吹過的牛一個一個都實現了。
父母做生意的小孩兒把生意思維發揮得淋漓盡致,做大了生意賺了挺多錢,可惜栽在了價值觀上。
中等偏上的踏實孩子也做大了企業,但是從對社會對人類的貢獻來說,比不上調皮搗蛋大王,因爲他沒有從小建立起來更宏闊的世界觀。
好好學習的貧困生果然完成了他出人頭地的願望,開始放縱自己,娶了漂亮媳婦兒,也擋不住出去胡搞,可能是胡搞分散了注意力,他的能力沒有發揮完全。
政保生吃盡了父母身份地位帶來的紅利,人到中年漸走下坡路,人生頻頻出現危機,但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只要他自己沒有爲國爲民的理想,別人一時也影響不了他太多。
以上純屬胡言亂語,但是馬斯克確實是能夠做爲自驅力發揮到極致的案例的,下面主要說說“調皮搗蛋、胡言亂語大王”馬斯克自驅力的形成和創造的奇蹟。
馬斯克的成就我們大體都知道一些,他創造和管理着6家公司,包括火箭發射與回收公司SpaceX,電動汽車特斯拉,超級高鐵公司The Boring Company,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生命未來研究公司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和大腦芯片公司Neuralink。
這些公司都是前沿行業和領域裡具有顛覆行業潛力的公司。
一個人在其中的一個領域做成一家公司就可以算得上厲害,馬斯克一人進入6個領域,並在至少三個領域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所以他真的配得起“鋼鐵俠”的稱謂。
這樣的馬斯克認爲,自己成功的關鍵是“內驅力”,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沒有內驅力。
小時候,馬斯克在家人的影響下,就樹立了“找出生命的意義何在、萬物存在的目的是什麼”這樣的人生理想,並認爲活着的意義是“提高全人類的智慧,爲更高層次的集體文明而努力一生”。
所以,他後來決定攻讀物理和商業,因爲要達成“影響人類未來”這樣遠大的目標,就必須瞭解宇宙如何運行、經濟如何運作,而且還要找到最厲害的人才團隊,一起發明東西。
此後他的人生軌跡都是圍繞這個目標進行的。
1995年他進入斯坦福大學讀博士,想要找出提高電動車能量密度的方法,比如有沒有更好的電容器可以替代電池。但是因爲想要參與剛剛興起的互聯網,他輟學創業,其中一家公司是馬雲創立支付寶的模仿對象PayPal。
2002年10月,馬斯克賣掉PayPal套現1億8000萬美元,他沒有拿着這些錢去吃喝玩樂,而是繼續思考,眼前有哪些問題最可能影響人類的未來?
他認爲地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用可持續的方式生產和消費能源,另一個可能影響人類生存的大問題是如何移居到其他星球。
馬斯克很厲害的一點是,他能把自己想的看似不靠譜的天馬行空的東西去變成現實,這兩個方面他都做了努力並取得了成績。
第一個方面他成立了特斯拉和美國最大的屋頂太陽能系統供應商SolarCity,第二個方面他創立了太空科技公司SpaceX。
爲了解決太空運輸問題,2002年他成立了SpaceX,當時哪怕是在科技發達思想開放的美國也沒有人看好他,他也從來沒做過實體的產品,所以一開始火箭發射連續失敗了三次,非常煎熬,直到2008年的第四次發射成功,那時候他已經用光了所有資金,可以說是命懸一線了。
2003年創立電動車公司特斯拉也一樣,沒人看好,他沒有自矜或者自卑,而是用行動一點一點去證明了自己。能做到這些,就是因爲他有改變世界的夢想,並由此生髮出了巨大的自驅力。
做爲一個非常非常厲害的過來人,馬斯克給出的經驗是在我們雞娃家長們看來,簡直就是雞湯的一些話:
我們需要考慮的是,人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在擴張人類的智慧版圖?
人們可以選擇不平凡,一個人的一生,如果沒有經歷幾次失敗,就會錯過自我挑戰極限的機會;
有的時候,人們自我限定了自己的能力,他們實際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接受失敗,但不接受放棄。
我希望我做的事,能對人的生活起着深遠的影響。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歷史性的。
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內驅力,普通的孩子也可以取得非凡成就。
當然,精力旺盛的馬斯克一邊忙着“上天入地”的事,造火箭飛火星,在拉斯維加斯的地下挖隧道讓特斯拉在地下暢通無阻,一邊和作家、演員、女創業者談戀愛,經歷了三次婚姻,生了6個娃。
他讓5個兒子退學,創辦了全美最神秘的學校Ad Astra,翻譯成英文的意思是“to the stars”,即希望上學變得和探索宇宙一樣有趣,所以他在培養和教育孩子方面的領悟也比我們深刻太多,值得借鑑。
馬斯克曾經說:目前大部分人學的東西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爲很多所學的東西在以後根本不會用到。這樣下去,孩子也會疑惑爲什麼要去學校,爲什麼要學習。
在他看來, “所有學生在同一個時間,上同一個年級,教育就像一條流水線一樣”,他認爲,孩子喜歡什麼就應該讓他們學什麼,“有些人喜歡英語或其他語言,其他人會喜歡數學,還有些人心愛音樂。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時代,讓教育能做到去配合一個人的天賦和能力才比較說得通。”
馬斯克每週工作85小時以上,夜晚3點躺下,第二天一早去開會,晚上飛往不同的城市參加會議,但他仍然堅持週末在家陪孩子們玩,因爲他極度關心孩子們受教育的狀況。
看到這裡,我真的太太太太太太太太慚愧了,每天就光陪一個娃,都要雞飛狗跳,感覺自己不配做人類。
在自己創辦的學校裡,馬斯克實踐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廢除年級制度,選擇雖然沒有“教師資格證”但是在各行各業做出突出成績的人來任教,教育以啓迪靈感爲目的,形成自己探索學習的內在動力。
孩子們不用統一穿校服,代表了不必在既定規則下束手束腳的成長理念。
其實,這是馬斯克在延續自己的成長方式,因爲他特立獨行的行事作風源自他母親家數代傳承的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
馬斯克的母親是個狠人,獨自養活了三個牛人子女。家族基因還可以再上溯一輩,馬斯克外祖父年輕時四處冒險,深入叢林,尋找失落之城;駕着自己組裝的私人飛機飛越數萬公里,從南非到挪威,再輾轉至澳大利亞,直到72歲高齡時因飛機事故折斷脖子,才結束其瘋狂的一生。
呵,凡事總有根源。
這個故事雖然長了點,但我就是想說明自驅力到底能夠創造怎樣的奇蹟。
肯定有人告訴我,全世界畢竟只有一個馬斯克,人家馬斯克什麼條件,咱啥條件自己心裡不清楚嘛,瞎BB啥,還不趕緊刷題去。
其實,我只是提醒自己,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在刷題通關的遊戲中,我們注意給孩子留下那麼一點點透光的縫隙,說不定就能創造一個有自驅力的孩子,然後就可以等着他創造一個或大或小的奇蹟。
謹以此文獻給昨晚砸了一個手機的自己。
需要在孩子學習之路上
互相陪伴的羣友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