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理財成風潮,多家港股上市公司出手豪氣!

資本的本質是追逐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企業管理者選擇投資生產運營以擴大市場份額,還是進行證券投資,抑或是購買理財產品,主要由預期收益率與機會成本決定。

在過去經濟高速增長,市場空間擴張時,上市公司熱衷於投資生產運營業務,以此擴大市場佈局;股市走牛期間,則一般熱衷證券投資;如今,上市公司買理財產品似乎成了風潮。

理財產品熱銷,有公司豪斥百億

在低利率時代、宏觀經濟面臨增長壓力以及資本市場走勢疲弱的情況下,越來越多在港股及A股上市的公司傾向於採取保守策略,通過購買理財產品實現保值增值,以在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中尋求相對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特別是近期國內存款利率邁入"1"時代,導致銀行定期理財產品和存款類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對上市公司的吸引力也大幅下降。因此,銀行理財產品成爲上市公司閒置資金的最佳匹配場景之一。

在港股市場方面,根據對Wind數據的不完全統計,自年初以來,累計有超過50間港股上市企業購買了理財產品,高於去年同期的30餘間。這其中,百果園(02411.HK)、同道獵聘(06100.HK)、指尖悅動(06860.HK)等多家企業年內多次認購理財產品。

一些公司豪氣斥資認購理財產品,中興通訊(00763.HK)於今年5月9日至9月9日間共認購了9筆銀行理財產品,涉資高達61億元人民幣。

此外,海信家電(00921.HK)近期亦發佈公告稱,自去年11月16日至今年9月5日期間累計認購了超16億元人民幣的信託產品;京東物流(02618.HK)上月則認購了25.2億元人民幣的理財產品。

爲了保證資金安全,上述公司投資的理財產品多是通過定製的銀行結構性存款或者穩健型的固收、固收+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是一種金融產品,它結合了傳統存款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性,其不但產品種類繁多,收益潛力也往往高於傳統存款,整體風險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對上市公司極具吸引力。

在中興通訊61億元均是投資於定製版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其在公告中表示,認購理財產品的款項來自集團自有資金,將該等資金用於委託理財有利於提升集團自有資金的使用效率,通過適度的現金管理,能夠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

A股上市公司更熱衷於買理財,Wind數據顯示,年初至今累計有超1300家A股上市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持有理財產品個數約2.8萬,涉及資金約1.9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結構性存款認購金額約1.27萬億元人民幣。

股市疲弱等因素驅動,銀行理財規模快速增長

對於越來越多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產品,背後有多重原因所驅動的,其中包括:

1)在低利率時代,理財產品收益相對可觀;2)銀行藉此機遇推出多款新產品吸引投資者;3)今年實體經濟及股市均處波動之中,上市公司投資衝動減弱,有更多資金來通過理財增加收益。

近幾年,港股市場整體表現不佳,如今仍在較低位徘徊。Wind數據顯示,在近三年,恆生指數、恆生科技指數的年化回報率分別爲-12.79%、-19.74%,表現相當慘烈。此外,港股市場流動性亦不佳,單個交易日往往有六七百隻股票零成交。

股市波動加劇,投資風險也隨之增加,上市公司爲了規避股市風險,選擇將資金投入到相對安全的理財產品中。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4年上)》顯示,過去幾年,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穩步增長,今年6月末達1.22億個,較年初增長6.65%,同比增長17.18%。

在個人及機構投資者的追捧下,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快速增長。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8.52萬億元,較年初增加6.43%,同比增加12.55%;上半年累計新發理財產品1.54萬隻,募集資金33.68萬億元。

相較於銀行存款利率,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更具吸引力。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穩健,平均收益率爲2.80%,同期國有行存款掛牌利率下調至1.85%;理財產品累計爲投資者創造收益3413億元,同比增長3.11%。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近期認爲,從歷史數據看,銀行理財公司有在下半年衝量的慣例,其中國有行旗下理財公司最爲明顯。預計在國有行帶動下,2024年下半年理財規模有望重新站上31萬億元的歷史高位。

有業內人士認爲,上市公司因理財收益下降或爆雷事件常有發生,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應該謹慎,一方面儘量選擇低風險理財產品進行投資,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影響到主營業務發展。

作者|遙遠

編輯|An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