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理財“變奏”:規模縮水超三成,青睞低風險產品
今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熱情逐漸降溫。根據choice數據,2023年上市公司委託理財(含理財、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資管計劃,下同)規模持續縮水,部分公司亦進一步調低2024年擬委託理財規模。與此同時,上市公司“求穩”心態顯著,在委託理財“購物車”中,結構性存款等低風險產品佔比過半,且持續上升。
有業內人士分析,上市公司對理財市場態度“變奏”,主要與市場行情波動有關。一方面,隨着淨值化轉型進一步深化,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加大;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存款利率多次調降,對上市公司的吸引力有所減弱。
上市公司投資理財求穩
或受去年理財贖回潮的傷痕效應影響,與往年相比,今年上市公司在理財市場“買買買”的步調有所放緩。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14日,2023年共有895家公司發佈委託理財公告(含預案、實施完成、實施中,下同),認購規模約爲8134億元。
而去年同期,共有1171家企業發佈委託理財公告,認購金額爲12445億元。對比來看,2023年上市公司在參與數量、規模上均有明顯回落,其中規模下降超過三成。
這一數據也與今年理財市場規模數據相吻合。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5.34萬億元,同比下降13.1%。一名上市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因爲在2022年底吃過一輪虧,其所在公司2023年對理財產品的投資相對謹慎,縮減了投資規模,將資金用於其他領域。
從具體結構看,今年上市公司更青睞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低風險理財等求穩產品,高風險投資則頻頻踩雷。
根據choice數據,截至2023年12月19日,上市公司累計認購13827款產品,其中結構性存款產品爲7827只,佔比爲56%。而去年,這一比例爲50%。這意味着在整體委託理財規模縮水之際,結構性存款佔比逆勢提升。
此外,認購理財產品爲1737只,佔比僅爲12.5%。其中,多爲R2及以下低風險理財,預計年化收益率大多集中在2%~3%之間。僅有少部分上市公司購買了高風險的含權類理財產品。
穩健佔主流的同時,上市公司博弈高風險產品以獲取高額收益的方式也暫時退隱江湖。根據choice數據,2023年上市公司在委託理財產品方案中含有“證券投資”表述的僅爲32家,較去年有所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年內有部分公司因“炒股”出現大幅虧損的案例。例如陝西煤業(601225.SH),根據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該公司淨利潤下滑超五成,部分原因在於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爲-26.60億元,其中股票的變動損益爲-22.25億元。還有部分公司“踩雷”信託產品。例如金博股份(688598.SH)近期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回應稱,截至目前,公司購買的兩筆共計6000萬元的中融信託產品暫未收回。除金博股份外,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還有藥石科技(300725.SZ)、鄭煤機(601717.SH)等多家企業宣佈所投資信託產品逾期或存在兌付風險。
部分上市公司“減倉”明年理財
2023年理財規模縮水同時,也有上市公司在2024年委託理財預案公告中提前選擇“減倉”。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19日,共有天馬科技(603668.SH)、金龍魚(300999.SZ)等32家企業公佈2024年委託理財預案。刨除數據缺失的3家企業,其中有13家企業2024年擬認購金額較去年預案出現大幅下調,佔比近半。
其中降幅較大的是金龍魚。在近期公告中,金龍魚表示將使用額度不超過30億元(含本數)的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較2023年計劃的45億元現金管理規模下降15億元。
無獨有偶,藍帆醫療(002382.SZ)近日公佈2024年購買理財產品的總額將不超過3.7億元,對比2023年預案下調1.45億元。創新新材(600361.SH)近期發佈的公告顯示,計劃將暫時閒置自有資金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2024年委託理財單日最高餘額上限爲20億元。而2023年單日最高餘額上限爲50億元。
“下調委託理財規模說明上市公司現金管理計劃有變。”上述業內人士指出,可能是上市公司預備擴大生產或進行回購,短時間內需要動用大筆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除減倉外,也有上市公司選擇加倉或持平。例如雲南能投(002053.SZ)在近期公佈的委託理財公告中稱,同意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使用不超過8億元的自有閒置資金(不含募集資金)開展委託理財。而在2023年其委託理財投資規模也爲8億元。中順潔柔(002511.SZ)公告顯示,2024年中順潔柔及子公司擬使用不超過10億元閒置自有資金進行委託理財,比2023年6億元的計劃增加4億元。
資金可能流向哪裡?
上市公司對委託理財熱情降溫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或與今年收益率波動有關。從存款端來看,今年以來銀行存款利率多次調降,目前已降至低位。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監測的數據顯示,2023年11月,2年、3年、5年期存款平均利率相較去年末分別下降了27BP、39.5BP、43.5BP。
存款利率走低的同時,理財收益率波動也進一步加大。據第一財經此前報道,今年6月、9月債市均出現波動行情,部分理財產品淨值出現短期回撤。根據Wind數據,截至目前年內上市公司投資產品收益率中,以算術平均數口徑統計,平均預計最低收益率爲1.66%,而這一數據去年同期爲1.82%。
行情變動下,部分上市公司也選擇階段性調降委託理財規模,將部分閒置資金用於公司回購、擴大生產等方面。以恆逸石化(000703.SZ)爲例,該公司近日宣佈將使用5億元~10億元回購公司股票,回購股份的價格不超過10元/股。拉長時間線來看,該公司2021年前每年都公告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而2021年後則未再有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取而代之的是開始頻繁公告回購公司股票。
也有公司選擇將閒置資金調倉至國債逆回購等低風險產品。例如,西磁科技(836961.BJ)在2022年發佈的多份公告中均提及,將以閒置資金適度進行權益類等高風險產品爲投資標的的理財投資。而在2023年公告中則開始“轉向”,強調將進行銀行中低風險理財、國債逆回購和其他以債券等中低風險業務爲基礎的衍生金融產品。
展望未來,大多機構對理財市場規模回升仍持樂觀態度。中信建投證券大金融研究組組長、銀行業首席分析師馬鯤鵬認爲,2024年,銀行理財規模有望實現10%左右的增長,預計餘額將達31萬億~32萬億元。理財業績比較基準下行空間在縮窄,將逐步企穩回升,這也將助力規模增長。
上述上市公司相關人士也稱,一般預案多代表的僅是基於目前時點的判斷,會根據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理財市場的變化,靈活調整投資的理財產品金額。如果市場相對穩定,收益率不斷上行,公司可以臨時公告“加倉”。反之,如市場不好,則上市公司也不一定會按照預案中的上限投入這部分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