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

◎閆晗

有部電影裡有一個情節,一家人去看催眠表演,觀衆席上的父親被選中上臺,當他被催眠認爲自己變成了一隻鳥之後,催眠師意外死去,於是父親的催眠無法解除,變不回來了。起初,全家人以爲過陣子總會恢復的,可父親卻毫無恢復正常的跡象,執着地做一隻鳥。他從屋頂“飛”下來,摔傷了自己,看到烤雞時還會驚恐萬分,想象那是自己。

這時,最先接受這件事的是上小學的兒子。那個小男孩說,他還是我爸爸,不過,他同時也是一隻鳥。接着他說的一段話就非常有哲理了:“一切事物都會變化,鳥爸爸有鳥爸爸的好處,我們不能永久憂愁,應該同鳥爸爸一起尋找開心。”他陪着爸爸學習飛翔,一起從山坡上一次又一次滾下去,認爲“鳥爸爸”很酷,是超級英雄。

後來,“鳥爸爸”真的飛了起來,還救了一個跳樓的人。故事很荒誕,可是又隱隱戳中了什麼,它像一個寓言,講述了應該如何面對家人的變化,這個小男孩,是個哲學家。

成長就是這樣悄無聲息的,內心的電光火石我們看不到,可是在發生着。有的時候我會想是不是電影高估了小孩子,其實或許是我們普遍低估了他們。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他們更純粹、更接近真理,心中都有自己的花兒在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