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的政治極化現象
(圖/中新社)
美國第118屆國會於2023年1月3日開議,參議院由民主黨掌握過半多數,衆議院則以共和黨爲多數。然衆議院自1月3日至1月4日曆經4輪投票,尚未能選出議長,使得新任議員無法宣誓就職、各項委員會的組成停擺,共和黨議員內部的意見分歧更使得美國民衆對共和黨的治理能力產生質疑。前次美國衆議院未能在第一輪投票中選出議長是1923年第68屆國會,當時共和黨居於多數,但由於黨內進步派的杯葛,歷經9次投票方選出議長。而1855年衆院議長經過133次投票纔出線,則是有史以來迄今投票次數最多的一次。
在2022年11月中期選舉之前,共和黨原本預期將有「紅色浪潮」發生,前總統川普也不遺餘力地爲其屬意的候選人助選。但由於美國民衆對於2021年1月6日國會暴動及其他社會議題衝突而可能侵蝕民主價值的憂心,加上共和黨除了批評拜登施政外,未能提出更吸引人的替代方案,使得共和黨最終僅在衆議院435個席次中,取得較過半多4席的222席而僅形成「紅色漣漪」。由加州選出的麥卡錫在曾任衆院少數黨領袖的基礎及共和黨過半的優勢上,試圖問鼎議長。
依據相關媒體報導,目前衆院共和黨籍議員約有將近20位在已進行的4輪投票中,對麥卡錫抱持強烈反對立場,而其中多位立場鮮明的極右派議員之主張也與2009年形成的茶黨風潮有關。當時這股保守派力量以反對歐巴馬施政爲主軸,提出財政撙節、反加稅、反健保改革、崇尚個人極度自由等。其後,可以看出川普的勝選亦與掌握此等脈動、更結合反全球化之主張有關。麥卡錫當時亦與此股保守力量合作,在衆議院提出對班加西事件的調查,試圖打擊事發時國務卿柯林頓的聲勢,而2016年之後,麥卡錫亦成爲川普在衆院的左右手。2021年國會暴動事件後,麥卡錫一度試圖與川普劃清界線,但在國會相關調查展開後,麥卡錫以黨派劃界,希望共和黨同志不要背棄川普。
川普個人近來面臨多項指控,但已宣佈將參加2024總統大選,而共和黨極右派衆議員此次除要求麥卡錫放寬立法程序與限制作爲支持其出任議長的條件外,亦有要打擊左派主張、甚至對拜登進行司法調查的聲音。在第4輪投票之前,即便川普發聲爲麥卡錫助選,但仍不足以讓麥卡錫順利出線。若川普喊話無效,後續極右派與川普之間的關係是否會變化,值得觀察。
對我國而言,衆議院議長選舉系屬美國內政議題,後續亦不致影響美國對我國的支持。然而,美國國會友臺,過往尤以衆議院更爲明顯,一方面議員可透過各項委員會表達意見以對不同黨派的行政部門施壓,另一方面衆議院也是草根性組織請願的重要對象。爲我國利益考量,我們對於衆議院因議長選舉所凸顯的極化現象宜持續關注。(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