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全球戰略進入收縮期

(資料照/路透)

隨着7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的簡報、8日拜登總統的發言後,美國全球性戰略大致趨於明顯:已進入一種收縮期。

蘇利文在簡報中表示,美國當前的政策目標是「從嚇阻與外交的觀點,盡其所能」,確定中共不會打臺灣,且俄羅斯也不會同時出兵烏克蘭;而「美國過去8個月在印太所準備的,即是避免中國採行任何可能入侵臺灣的政策方案。」這兩段話再度證實了一個美國全球安全戰略的想定,即是美國已經無法同時支撐在全球兩個地方的作戰了。

美國自冷戰結束後的柯林頓政府時代開始,以其全球唯一超強之尊,其所設定的全球參與戰爭的規模,也僅是要能同時打贏兩場中等規模的戰爭。而據當時的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夏利卡席維利所稱,所謂的中等規模戰爭,即是指類似「伊拉克戰爭」的規模。後來,美國再度下調其戰爭準備規模到「一個半」的戰爭準備。

蘇利文在簡報時被媒體問到「如果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的同時,北京也出兵臺灣,美國要如何處置?」這正打到了當前美國的痛腳。

很清楚的是,美國正極力避免成爲中共與俄羅斯協力對抗的目標。因爲美國以其當前的整體國力與戰爭準備,只能維持「一個半」中等國家戰爭的規模,根本無法、也不可能同時在烏克蘭與臺海應付俄、中兩國。更何況,全球尚未有任何一次核武國家間的戰爭經驗,這使得情勢更無法評估。這個結構其實也是季辛吉日前公開表示最擔憂的情況。

蘇利文指稱的「嚇阻與外交」,其實也只是再回到美國長期以來在臺海的策略,不過稍稍改了個用詞罷了。傳統以來,美國在臺海的策略即是「嚇阻」與「戰略再保證」。嚇阻是以武力威嚇北京,不要輕易對臺動武,同時包括戰略模糊以限制臺灣;而戰略再保證則是美國以不支持、抑制臺灣獨立來換取北京對北韓管控。

然而,嚇阻必須是在合理的條件與情況下才具有效果,一旦超出了合理條件與情況的範圍,則嚇阻將不再有任何的意義。民進黨政府執政以來不斷走向臺獨與分離主義路線,是再明顯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下,再以嚇阻方式要求臺海穩定,只會被北京視爲卵翼、支持臺獨,到這種情況,是否動武將已不再是合理代價與否的問題。這就是蘇利文所說美國在過去8個月所做的準備。

同時,早在南韓總統文在寅提出朝鮮半島終戰宣言之前,美方即已認定,在美國的東北亞安全架構中,南韓早已越過「不迴歸線」;而日本在安全方向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且印度再度搖擺於美俄之間;這纔是美國要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之外,另組「美英澳聯盟」AUKUS的原因。這未嘗不是一種收縮。

拜登總統8日說美國不會出兵烏克蘭,不過是美國在當前處境下一種必需的戰略選擇;而美國在臺海的戰略意圖與動能,在相當程度上也必需考量當前全球的權力結構了。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