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罩不住 北約不再看華府臉色
圖爲美國軍人繼續協助國務院在阿富汗開展非戰鬥人員撤離行動 (NEO)。(摘自美軍陸戰隊官方臉書)
繼美國先前在利比亞和敘利亞(更不用說伊拉克)的失誤之後,此次在喀布爾的一敗塗地,讓一個自冷戰結束以來一直困擾着北約組織(NATO)的問題變得更加緊迫,該問題早在川普上臺之前就已出現:北約聯盟以美國爲首,歐洲緊隨其後的運作方式,是否會發生重大轉變?
《紐約時報》24日指出,拜登總統20日稱,他並未聽到盟友對於從阿富汗的混亂撤軍和政府垮臺提出批評。不過來自英國、德國、義大利和法國的官員卻抱怨說,儘管拜登承諾磋商,在阿富汗問題上更多的是發號施令而非對話。北約盟國自知無法取代美軍,或在沒有美軍的情況下續留阿富汗,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將撤軍事宜交給了華府,北約本身並無撤離協調計劃。
在經歷了川普任內的創傷後,拜登上任時有機會重新回覆與歐洲的關係,但此次阿富汗危機令許多歐洲人更加相信,他們不能依靠美國來照顧他們的安全利益—無論白宮由誰主導。而華府將外交政策重點轉向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全球影響力,只會加深他們的焦慮。
前北約秘書長斯海佛(Jaap de Hoop Scheffer)表示,阿富汗應成爲歐洲的一個教訓。美國對中國的關注意味着,歐洲人必須「發展在軍事和政治上獨立自主的能力」,且「應該認真思考如何爲我們自己的國防做些什麼,並投入資金來實現這一目標」。不過,「我們現在離這一點還很遠。」
在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歐洲倡議主任哈達德(Benjamin Haddad)看來,這場辯論強化了法國總統馬克洪的呼籲,亦即透過與北約合作,建立更自主的歐洲防務能力。哈達德並不擔心華府會違背其對北約集體防禦的承諾,但阿富汗撤軍「向歐洲發出了一個訊息,那就是美國無意干預可能影響歐洲的鄰國衝突。」
「美國企業研究所」外交和國防政策研究主任舍克(Kori Schake)也指出,北約盟國「在阿富汗與我們並肩作戰了19年,美國似乎對這一長期努力不夠感激」,但她說「我擔心,歐洲的抱怨會引發美國的反彈,因爲他們本可以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