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 潤 泉城:從此濟南保泉不用再看老天臉色

濟南保泉,再不用看老天的臉色了。

乍聞這樣的消息,驚喜之餘,不免將信將疑。濟南人在面對“保泉”這個困擾了幾代人難題時,從不敢託大,即便泉水已連續噴涌10餘年,也只敢說一聲,全靠“人努力、天幫忙”。

不看老天臉色,水從何來?

借水入城

一網調水300個大明湖

地表水置換地下

變保泉爲賞泉飲泉

6月的趵突泉,噴珠濺玉。看着清澈的泉水,丁大堯五味雜陳。從1999年進入濟南市名泉保護辦,丁大堯在保泉一線奮戰了15年。每天,他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瞄一眼趵突泉地下水位線。

保泉之難,在於頂着泉城之名的濟南,實則面臨着嚴重的“水困局”——嚴重缺水:濟南人均水資源量,僅爲全國平均水平七分之一;污染不輕:2012年,省政府掛牌督辦城市污水直排口253個,濟南佔118個;矛盾突出:生產生活用水需求日益攀升,尤其乾旱年份,用水與保泉衝突加劇。

如果只盯着老天爺每年給的600多毫米降水量,只圍着老城泉眼打轉轉,泉也保不住,水也不夠用。借創建全國水生態試點城市之機,自2013年1月起,一張“六橫連八縱、一環繞泉城”的大水網,正在8000多平方公里的濟南漸漸織就

這張水網,將東西走向6條水道,南北走向8條水道,濟南周邊7大水庫和溼地,全部納入其中。“水網建成後,每年調水3億噸,相當於調動300個大明湖。”濟南市水利局副局長李百全指着地圖說。

黃河水、長江水在泉城交匯,保泉有保障,用水有保障,丁大堯們的焦慮也在漸漸消散。

6月,泛舟濟西國家溼地公園,大片的水面被小島葦蕩分割開,曲折穿行其中,只見水色澄澈,不時有鷗鷺翔集。這是片60平方公里的大溼地,快船繞一週3個小時。有誰能想到,這裡的每一滴水,經過一張生態大水網調劑,最終與趵突泉水融爲一體。

這裡的水,是從黃河中側滲過來的。這一泓清水,觀賞之後,可通過“八縱”之一的玉符河通道,經泵站加壓,階梯提水,逆流而上30公里,奔入南部山區臥虎山水庫。與此同時,濟平乾渠內南來的長江水,同樣經過這一通道,爬高180米,經過三級跳,與黃河水一起相聚於此。濟南市水利工程管理站副站長唐瑞欽說,僅此一個工程,臥虎山水庫每天能喝上30萬噸長江水、黃河水。這樣,作爲水源地南部山區,逐漸告別靠天吃水的窘境

而黃河水入臥虎山水庫後,其水網旅程遠未結束。與之相關的是“地表水轉換地下水”和“地表水置換地下水”同時展開。

“轉換”——依託大水網,臥虎山水庫可再向下游放水,水經河道滲漏帶滲到地下,擡高地下水位,推高趵突泉水位。濟南用多條河道以及20多個強滲漏區,計劃每天把120萬噸地表水和客水滲進地下,讓大地土層高質量過濾,地表水轉化爲優質地下水。

“置換”——憑藉大水網,黃河水流進50多萬畝農田,年置換用地下水1.7億噸,封閉1.8萬眼機井。憑藉大水網,黃河水流進東部濟鋼煉油廠等工業企業,每20天就能置換一個大明湖地下水。

以往,水庫、河道沒連通,各自爲戰,疲於應付。如今,依託大水網,通過置換和轉換,黃河水、長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規水統籌使用,做到五水潤泉城。

一條消息更讓濟南人高興:今年9月,城區部分市民擰開自家水龍頭,有望喝上泉水。這正得益於濟南重構的水格局。濟南市名泉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楊波說,13年前的9月,濟南爲保泉,關閉二環以內自備井,全市9成飲水改爲黃河水。守着優質泉水卻要喝地表客水,這讓泉城人很不爽。

如今,濟南計劃10年之內,讓居民重新用上泉水或地下水。能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