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最高法院裁決影響深遠 大法官提名漸成政治角力
司法獨立的最高法院一向是低調、神秘的機構,即使總統、國會也無法影響最高法院運作。(圖/美聯社)
過去2周,美國最高法院在保守派勢力主導下,針對擁槍、墮胎與溫室氣體排放3項重大議題做出讓全球譁然的裁決。由於最高法院裁決對社會、文化影響深遠,讓大法官提名逐漸成爲政治角力場。
司法獨立的最高法院一向是低調、神秘的機構,即使總統、國會也無法影響最高法院運作。這個成立於1789年的司法機構,是美國政府三權分立的重要支柱,作爲司法最後堡壘,其裁決具有不可撼動性,影響其後一代又一代人。也因爲美國的霸權地位,其裁決對全球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過去2周的幾項判決,也將最高法院推向國際關注焦點。美國最高法院先是裁定紐約州要求民衆需證明有自衛需求才能攜槍出門的規定違法;一天後,又推翻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保障墮胎權裁定,結束近50年來對墮胎的憲法保護,賦予全美各州禁止墮胎的權力。
6月30日最高法院再以6比3裁決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無權廣泛限制燃煤電廠排放溫室氣體。此舉將大幅限縮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對抗氣候變遷的力量。
一連3項裁決都讓自由派重創,其中最大的贏家自然是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受他短短4年總統任期卻有機會提名3位大法官之惠,目前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中,保守派與自由派分別爲6人與3人,讓保守派立場得以出線。
雖然拜登提名的傑克森(Ketanji Brown Jackson)在6月30日宣誓接替退休的布雷爾(Stephen Breyer),繼任大法官,成爲美國第116位也是首位非裔女性大法官,但因爲兩人同屬自由派,美國最高法院天平並未改變。
在230多年的最高法院歷史中,1954年的「布朗訴託彼卡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或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項裁決。
拜這項裁決之賜,美國終止存在已久的白人與黑人必須分別就讀不同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政策,其後美國開始廢除種族隔離措施,民權運動也因此裁決邁進一大步。
當時最高法院是以第14任首席大法官華倫(Earl Warren)爲首,被譽爲美國史上最自由派的最高法院。曾是溫和保守派的華倫在擔任首席大法官期間,在自由派大法官協助下,任內做出多項裁決,大幅擴大憲法公民自由力量。
接替華倫出任首席大法官的柏格(Warren Earl Burger)雖然是保守派,任內也做出許多偏向保守派決定,但這次衆所矚目的「羅訴韋德案」正是在其任內、於1973年以7比2比數做出的裁決。
他任內也爲美國訴尼克森案(United States v. Nixon)撰寫裁決,這項裁決駁回尼克森在水門案後要求行政特權的請求。一般認爲這項裁決對尼克森辭職發揮重要作用。
2015年的「奧貝格費爾訴霍吉斯案」(Obergefell v. Hodges)是最高法院對於同性婚姻的重要判例,在立場保守但是願與自由派合作的首席法官羅伯茲(John Roberts)帶領下,最高法院以5比4裁定同性婚姻的權利受到憲法保障,各州不得立法禁止。
由這些裁決可以看出,儘管大法官或許各有黨派立場、道德思維,但在面臨法律議題時仍會秉持專業、忠於憲法,做出裁決。續任大法官也多半會依循前例,不會輕易改變裁決。
只是大法官雖屬獨立自主的司法權,裁決過程不受行政、立法干預,但提名權卻來自行政部門的總統、再由立法部門聯邦參議院通過,讓大法官難逃政治漩渦。
也因爲最高法院裁決的影響深遠,讓每位有機會提名大法官的美國總統必須思考,提名符合自身價值觀的大法官將能讓自己的理念在其卸任後持續發揮作用,提名誰也自然是重要的政治考量。
特別是美國大法官採終身制,除非自願退休或遭到彈劾纔會去職,因此從川普到拜登一連4位大法官都選擇不到60歲的年輕法官,每人都可能在位超過20年,就是希望能借由自己的提名影響最高法院氛圍,對美國社會帶來長遠影響。
但也因爲這樣,新任大法官的提名越來越重視價值觀是否與總統相符,專業素養與法學地位的重要性越來越往後,大法官提名逐漸淪爲政治角力,也讓美國民衆對最高法院的信心降至新低。(編輯:郭中翰)111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