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鐵騎最後的統帥,不顧傷亡硬剛英法聯軍,最後屈死農民軍之手

曾經縱橫歐亞的蒙古鐵騎,到了19世紀正式歇菜了。而這支勁旅最後的統帥,曾不顧巨大的科技差距與傷亡抵抗英法聯軍的入侵,還十分賣力地圍剿農軍起義軍,不料最後卻陰溝裡翻了船,被斬殺在麥田之中,實在讓人唏噓感嘆。

上圖_ 僧格林沁(1811年—1865年),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左翼後旗(今屬內蒙古)人

年紀輕輕就官居一品

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鐵木真二弟拙赤合撒兒的二十六代孫,1825年,和索特納木多布濟去世,僧格林沁正式繼承扎薩克多羅郡王的位置,從沒落貴族一躍成爲能夠在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的蒙古顯貴。

僧格林沁虎背熊腰,猿臂善射,長期擔任皇帝侍衛。道光帝非常喜歡這個年少的蒙古郡王,不但賞穿黃馬褂,讓他在御前學習行走,掌管火器營等軍事部門,還讓他擔任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兼正藍旗蒙古都統。在正白旗蒙古都統烏爾恭阿因病賞假的時候,僧格林沁暫署任正白旗蒙古都統,年僅23歲就成爲了正一品大員。這樣做除了是因爲僧格林沁本人討皇帝喜歡外,也是滿清皇室爲了鞏固和科爾沁蒙古的聯姻關係,控制蒙古軍隊的需要。

隨後的十幾年,僧格林沁的職務和封號還在不斷地變,鑲紅旗、鑲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藍旗的蒙古都統和滿洲都統他全乾過。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大膽揭露臺吉幹珠爾巴諾門罕私開牧場的違禁事件和理藩院失察之罪,被道光帝嘉許並授命協助調取哲裡木、卓索圖、昭烏達等三盟蒙古精兵三千名準備參戰。不過最終清朝割地賠款,這支騎兵還是沒有派上用場。

上圖_ 太平軍北伐 圖

挫敗太平天國北伐軍

1851年,洪秀全等“首義六傑”在廣西金田縣發動起義,建立太平天國政權,隨後一路北上,攻克武昌城,然後順江東下奪取金陵,於1853年正式定都南京。

洪秀全定都天京後,就不想着全軍北伐了,只派林鳳祥和李開芳二人率領2萬太平軍北上京畿。1853年五月,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入河南,僧格林沁受命統領健銳營、外火器營、兩翼前鋒營、八旗護軍營、巡撲五營及察哈爾各官兵,並哲裡木、卓索圖、昭烏達蒙古諸王勁旅出京會戰太平軍。

當時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基本費拉不堪,朝廷不得不讓曾國藩、左宗棠等人辦理團練,以對抗太平軍。而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是另一支可以任用的有戰鬥力的部隊了。當年八月,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入天津附近,咸豐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軍進剿。僧格林沁在天津南王慶坨與北伐軍開戰,充分發揮蒙古騎兵機動和騎射的野戰優勢,使得以步軍爲主的太平天國北伐軍損失慘重,僧格林沁因功獲得“湍多巴圖魯”稱號。

上圖_ 太平軍與清軍交戰圖

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東連鎮木城圍困太平軍,太平軍突圍失敗,統帥林鳳祥被俘處死。僧格林沁因功被加封爲博多勒噶臺親王,賞朝珠一盤、四團龍補褂一件,還被允許世襲罔替,俸銀加倍。同年六月,僧格林沁又在山東馮官屯大破太平軍,生擒李開芳,從而搞定了這一支北伐軍。

僧格林沁在戰役中也充分發揮了蒙古騎兵的優勢,將北伐軍全部殲滅,展現了不錯的軍事指揮才能,名震天下,同南方湘軍統帥曾國藩並稱“南曾北僧”。

上圖_ 清軍大沽口防禦

對戰英法聯軍先勝後敗

1859年,因換約衝突,英法美三國艦隊來到大沽口外,試圖以武力威懾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清政府堅持自己的換約要求,被聯軍拒絕,聯軍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6月25日,英海軍司令賀布親率12艘軍艦從攔江沙開往海口,並在下午3時進攻大沽炮臺。

此時的大沽炮臺防務由僧格林沁負責。之前聯軍打清軍都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因此這次他們認爲大沽炮臺也是一打就垮,所以沒有做充足的戰爭準備,帶的艦船也不是很多。而僧格林沁利用聯軍的輕敵心理,先發制人發動炮擊。這一通操作收到了奇效:清軍擊沉擊傷敵艦10艘,斃傷敵軍近500人,英艦隊司令何伯被打成重傷。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清軍取得的唯一一次勝利。

此戰毫無疑問大漲清朝士氣,也讓僧格林沁的威望達到了頂點。而英法兩國惱羞成怒,宣稱要對中國實施大規模地報復,於是兩國於1860年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爲全權代表,率領一萬五千英軍和七千法軍殺向中國。聯軍在攻佔舟山、大連灣和煙臺後,艦隊來到了大沽口外海。

上圖_ 天津大沽口清軍被英法聯軍攻破後的慘景

僧格林沁想要復刻大沽口之戰的輝煌,可是咸豐帝對和談抱有幻想,沒有像上次那樣做充分的戰爭準備。而僧格林沁也做了戰略誤判,認爲聯軍只是在海上稱雄,而陸戰不是自己的蒙古騎兵的對手,不妨把聯軍引上岸再亂殺。於是他忽視了北塘地區的防務,使得聯軍從容從北塘登陸,攻陷塘沽後,水路共同拿下了大沽炮臺。

聯軍隨後佔據天津,同清朝談判要求在《天津條約》的基礎上再讓天津成爲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朝拒絕,並將談判代表巴夏禮和士兵等39人扣押,關入牢獄之中。

清廷這一通操作,你說它想打吧,又不敢真的強硬到底,一直派人議和,想拖延時間。說它想和吧,又幹出了關押使者的事情,以爲拿了這些人質就可以要挾聯軍了,沒想到反而給了聯軍擴大事態的藉口。9月,聯軍攻陷通州,隨後在八里橋和僧格林沁率領的2萬蒙古騎兵正面交戰。

上圖_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八里橋之戰

僧格林沁一直以自己的精銳蒙古騎兵自豪,一開戰便向英法聯軍的陣地衝擊。可是英法聯軍擺好槍炮陣地,拿這些衝鋒的蒙古騎兵像靶子一樣射擊,大片大片的蒙古騎兵被射倒在地。蒙古騎兵也是悍不畏死,繼續堅持衝鋒,但是直到最後也沒有一個人能夠衝進聯軍的陣地當中。僧格林沁想的是哪怕有幾十人的小隊衝進敵軍陣型,就能發揮快馬長刀的優勢開無雙,可是聯軍硬是靠着火力優勢將騎兵死死壓制。

不過僧格林沁部英勇抗擊侵略者的行爲值得讚歎,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誇獎清軍的勇氣。僧格林沁絕望之下,只能率領殘軍退守通州,東亞最後一支精銳的蒙古主力騎兵就這樣被熱兵器打垮了,之後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輝煌。隨後聯軍攻入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欽差大臣職。

上圖_ 咸豐皇帝,1860年10月13日《倫敦新聞畫報》

求勝心切而被反殺

1860年,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的農民起義軍捻軍興起,與南方的太平軍遙相呼應,一同給清廷添堵。捻軍以馬隊爲主,機動性強,於是清廷恢復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萬餘清軍赴山東與捻軍作戰,後來甚至授予他調遣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的權利。

平叛初期,僧格林沁還是發揮出了水平,帶着蒙古騎兵和步軍多次擊敗捻軍,在鄂東霍山黑石渡收降捻軍十幾萬人。可是捻軍和太平軍不同,他們利用馬隊的機動性與清軍周旋,且不以推翻清廷爲宗旨目標,純粹就是打到哪算哪的流寇作戰模式。而這樣的游擊戰和運動戰並存的模式給僧格林沁累得夠嗆,常常是按下葫蘆起來瓢。

上圖_ 捻軍活動地區

1865年,太平天國殘部在賴文光的率領下同捻軍合流,繼續在北方流竄。不過這次捻軍想要玩一把大的,給僧格林沁來一次“斬首行動”。他們不斷地引誘僧格林沁部來回機動,今天到河南,明天到湖北,後天到山東,彷彿遛狗一般地遛僧格林沁。

而僧格林沁也上頭了,一定要除掉捻軍而後快,於是也拼了命地跟着捻軍跑。其實捻軍的做法,和僧格林沁的老祖宗們在草原上誘敵深入然後伏擊的戰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是殺紅眼的僧格林沁忘記了祖宗戰法,就擱那一門心思地追來追去,越追越疲勞,手下的蒙古騎兵也是難以支撐。

最終,捻軍將僧格林沁引到山東曹州府城西面的高樓寨旁的柳樹林當中,伏兵齊出。僧格林沁雖然驍勇善戰,也有火器部隊,但是捻軍不給他組織火力的機會,直接近身肉搏,在激戰中大敗清軍。清軍殘部躲入附近的村中防守,捻軍在村外挖壕溝步步推進。僧格林沁趁夜突圍,捻軍騎兵衝散了僧格林沁的親兵隊伍,僧格林沁趕緊躲入一處麥田,被捻軍童子張皮梗搜出,直接砍頭。

上圖_ 捻軍伏殲清軍僧格林沁部

一生建立戰功無數,以騎兵見長的僧格林沁,居然被農民軍的騎兵給幹掉了,實在是陰溝裡翻船啊。客觀來說,僧格林沁在滿蒙親貴裡是難得的好貴族了,不僅爲國英勇作戰,還能體恤百姓,軍旅每到一處就會下令安民,制止和處分擾民事件,招撫和安置難民。他和士兵同吃同住,讓士兵愛戴他。據說他的靈柩返回北京時,百姓獻上七十多柄萬民傘,兵卒和百姓們哭成一片。

朝廷以親王規格爲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兩宮太后親往祭奠,賜諡號“忠”,在紫光閣爲其畫像,賞其孫那爾蘇貝勒、溫蘇都爲輔國公,在各地建立祠堂祭祀。由此可見,僧王的一生也真是傳奇了。如果他生活在王朝上升期,很可能是能和嶽鍾琪、福康安並稱的名將了。

作者:鐵騎如風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周雙利,巴根 《論僧格林沁》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