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竣民/中尉之死V.S.國軍的後勤悲歌

部隊後勤的尷尬現狀,尤其在進訓基地或聯勇操演前,單位總是要東調、西借裝備的情形便說明了一切。(圖/黃竣民攝)

●黃竣民/「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主編。

正值國軍的多事之秋,原先引起軒然大波的海軍敦睦羣聚感染事件才稍微平歇而已外,陸軍又接力傳出一名後勤幹部在營區內走上不歸路,而且這還是同一單位7個月內的第三起自我傷害案件。或許這一個案件會如同先前自戕的案例一樣,不見得能引起社會上多大的關注,畢竟在國軍這一個大環境下,官兵的死亡不見得能夠每每都像洪案一樣地「重如泰山」、撼動得了數十年來軍中的軍法體制崩解與改變,相反地,絕大多數可能都只是「輕如鴻毛」,在軍隊歷史的長河中迅速被掩埋掉而已。

檢視國軍的軍事改革,除了製造出更多的文書量以外,對於軍隊本質上的改造不知道有多少助益,而這些上級一再創造出來的業務量,對於各個基層單位的官兵而言,永遠只是行禮如儀的資料夾而已,誰會去在乎每一任軍中高層所推行的政策,那些口號在基層既感受不到溫度,也無法深植在官兵的日常勤務中,只能隨着上級的督導結束,最終等着「敬會碎紙機水銷)」罷了,畢竟每一任長官上臺都有搞不完的花招,但是在制度面的內涵上,卻還是沒啥大改變。

▲「永遠等不到申請的料件撥補下來」,這樣諷刺的話在部隊官兵中流傳已久,尤其是越老舊的裝備越嚴重。(圖/黃竣民攝)

國軍部隊的業務量也實在各有千秋,許多充其量只是無謂的假資料製造機,就部隊整體業務來說:人事部門有相關法規做依循,而且非常容易因個人權益受損遭致申訴,因此只要照章行事,所衍生的問題就不大。情報部門本來就是另類的冷單位,也難怪國安高層會屢次在國會殿堂內鬧笑話。作戰訓練的參謀則有日夜做不完的提報資料,簡報資料每每看似花俏,其實都只是改來改去的版本,浪費大家時間用的,實質效果並不高。

但是後勤牽涉到官兵所有的吃喝拉撒睡無所不包,但實際詢問過任何服役過的官兵,都會毫不諱言的認爲後勤是國軍最薄弱的一環!或許這樣的答案會令外界對於國軍宣傳影片中裝備精良的印象有着很大的背離感,而招募/宣傳文宣中的看到的雄壯威武,就只是「JUST FOR SHOW」,這也說明了爲何對外展示的裝備觀感或採購新聞,每每都有官兵不堪的內幕。

當社會大衆習慣於軍隊所發佈的軍事採購訊息,各式新型戰機、艦艇、戰車…加入國軍的行列,長官也喜歡出席這一類的剪綵典禮,背後卻是日益沈重的後勤負擔。而後勤體系號稱導入資訊管理系統,照理說應該可以將工作流程簡化,結果又只是多了一個「管理系統」的工作及業務,在這樣的運作體制下,除了將後勤職類的官兵搞到人仰馬翻,怨聲載道外,回過頭來沈痾體制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根本性地解決,基層官兵的裝備欠撥依舊欠撥、待料的一樣待料,這也就是爲何部隊中沒有人願意在後勤部門待的主因。

除了那種清點了數十年卻還帳籍不符的裝備要負賠償風險外,還有爲了那些經不起檢驗又可笑妥善率,士官兵得經常夙夜匪懈的拚命加班,只是爲了造出那些完美的假資料(尤其是高裝檢前夕),這樣經年累月下來,隨着服役官兵的來來去去,有多少人還會對部隊實際的後勤作業感到有信心?

▲對於主戰裝備的採購上,除了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原則外,在後勤維保方面所投注的關心程度反而不成正比,日後妥善率就是頭痛的問題。(圖/黃竣民攝)

服役過的官兵多少都有切身體認,尤其是單位要進基地訓練、對抗演習或三軍聯訓之類的訓練流路時,每每都要開一堆協調會,進行裝備調借、專案申請…等等的手段,大費周章才能將這一些單位搞到各類齊裝滿員,方能符合進訓的低標要求。營級如此、旅級何嘗不是,說穿了一支後勤能量充足的單位,怎會經常需要透過會議後長官的指/裁示事項,才領得到所需的料件、排得到裝備送修?這難道不是對國軍後勤作業最直接的諷刺?

如果還有人會認爲部隊有足夠的後勤能量、發揮人飢己飢的主動運補精神,去支持官兵執行任何的戰訓勤務,那也就不會有官兵缺口罩,還得靠上社羣軟體對外發聲,才討得到一天一片口罩的最基本配賦需求,小東西的需求都如此下情無法上達了,更何況是申請的裝備料件,問問看四周曾經服役或現役的朋友,如果有更奇特的答案其實也不足爲奇。

▲新武器對外展示光鮮亮麗的背後,便是後勤作業量逐漸加重的事實。(圖/翻攝青年日報

回顧國軍已經建軍近百年了,早期臺灣社會得向軍隊學習管理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看來是軍隊對於民間的資訊化、科學化、扁平化…等物流管理技術明顯跟不上了。看着社會上那些大企業連鎖店的物流管理模式,可憐的軍隊還停留在得看人給裝備、靠交情領料件的「人治」時代,也難怪昔日靠國軍大力協助其建軍的新加坡軍隊,現在回頭來看臺灣軍隊都有着很大的感慨;或許也真印證了這樣的玩笑話「部隊沒放在一起就沒有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在後勤運作只會層層轉發下來的累加式繁瑣作業規定,正與下級日益捉襟見肘的人力形成對比,試想一位營級後勤官要對應的補、保、運、衛、彈…等業務,外加上級美其名只會督死下級的「輔導」,在這樣的環境下除了有繳不完的憑單與文書作業外,實在看不出單位裝備妥善程度到那裡,就更別提大家早已熟知的高裝檢,各單位那些應對的花招聽了只會令人感到無奈,不出包只是運氣而已,並不是做得有多好。

當部隊招募需要不斷下向修正錄取門檻,而招募總是隻給人看到部隊華而不實的一面,最終只會讓誤入叢林的小白兔產生更多的怨懟,當現實與想像中的部隊長的不一樣,甚至有很大的落差時,也只能呼籲這些加入志願役的官兵珍惜生命

▲國軍在裝備妥善率上一直注重於報表資料,其中衍生出其中之一的影響,就是在無形中限制住單位的操作使用量,許多裝備均被官兵戲稱爲是「年度拜拜用」,平時根本不敢用。(圖/黃竣民攝)

如果體制的改革都要付出生命作爲代價,不知道當初這樣加入軍中的選擇是不是很沈重?當然,各國的軍隊中或多或少都會有自戕事件傳出,但對一支久訓不戰的軍隊而言,除了選擇自我傷害、裝瘋賣傻進北投醫院外,不知道先前吵得沸沸揚揚的「退場機制」究竟能夠幫上多少忙?而像這樣承平時期的官兵損耗率,不知道國人是否能夠接受?

臺灣長期大量採購高單價的裝備,但部隊現狀卻對裝備戰術的研究與後勤管理上相對弱化和不重視,除了造成有限國防資源的浪費外,所累積的負擔幾乎都是由後勤部門善後。而現代戰爭打得是後勤,「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雖然是軍中朗朗上口的口號,但實際上平時除了受檢/測的單位主官與後勤幹部外,誰會去關心?當軍隊內部除了繁雜又不切實際的報表業務、示範、講習、會議…外,主事者能夠許部隊內部後勤幹部一個更好的未來,讓軍隊的後勤不再讓官兵詬病嗎?如果不會的話,那相信陸軍269旅這樣的憾事並不會是最後一樁!

熱門點閱》

►黃竣民/從敦睦事件看國軍的網內互打

►梅復興/背棄盟友還是仁至義盡?西貢淪陷四十五週年的省思

►張誠/東風洲際飛彈一爬升就擊落,天弓三型這麼神勇?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