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公園將改建 《做工的人》作者憂:穩定生活的無家者被迫流浪他區

臺北市萬華區艋舺公園周遭有不少街友聚集。 聯合報系記者鍾維軒/攝影

臺北市艋舺公園改建案,預計今年底發包,並於2025年動工。《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在社交平臺表示擔憂,首先是改建期間,原先在艋舺公園穩定生活的人會流浪到其他地方;再者,相較於臺北車站、西門町的街友,艋舺公園的精障者、弱勢年長者街友佔較高比例,工作較不穩定,需要的是救濟和醫療。

作家林立青在個人臉書專頁發文表示,他推測艋舺公園的改建案對在地居民而言可能是煥然一新的機會,然而他身邊的社福單位皆擔心,原先在艋舺公園穩定就醫、打零工、生活的人,會在改建期間流浪到其他區域,而這些大量外溢的無家者如何掌握與輔導,對林立青與其他NGO組織也是一項擔憂。

「眼看臺風下雨,接下來的天氣將轉寒,我也擔心起來」,林立青透露,幾個社福單位呼籲在艋舺公園改建期間設立安置庇護居所,或者採取短期安置、一日型住宿地點,但他沒看到成效。

林立青也補充,艋舺公園周邊的街友問題在近幾十年間已有改變,從疫情前的破百人,至今年剩約80人。

針對艋舺公園街友的特殊性,他指出此地街友是精障者與被拋棄弱勢年長者的比例,較臺北車站和西門町高,這些在艋舺公園的街友工作不穩定,或者是繼承父母行乞,因此林立青認爲需要救濟與醫療介入。

有在地方公家機構工作過的網友表示,「我在市政府社政單位待過,一看單位人員編制,就知道喊了好多年以『脫貧』取代『濟貧』的政策根本沒辦法落實。舉例我曾負責一個區,主要的工作就是社會救濟,個案量大約一千六至一千七。單單是審覈各種社會救助的個案,就可忙到沒日沒夜加班且全年無休,整個工作環境的扭曲與公務員自身的被馴服和彼此壓迫」。

也有網友對於改建案表達看法,「改建啊…鮮少有溫度的」、「終究還是要拆除改建,無家者是地方事務,如果沒有跨轄區需要協調的工作,或地方政府主動尋求協助,中央衛福部是不會主動來介入的」、「只能祈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