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利好!北方第二城,要翻身了?

文丨西部君

最近,關於國家中心城市的話題,熱度頗高。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分析過,嚴格意義上講,國家中心城市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是增多了。

因爲,在國家層面的權威口徑中,天津這一次在批覆的城市總規中,也被明確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

它的完整定位是這樣的:

但實際上,進一步梳理會發現,由之前的“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升級到“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今年以來,天津所收穫的還不僅僅是地位的提升,更伴隨着一連串足以讓很多城市傾羨的大利好。

甚至可以說,長期以來“低調”示人的老牌直轄市天津,從疊加的各類政策支持力度看,堪稱是今年最大的贏家。

北方第二城,終於要翻身了?

01

《天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在今年8月批覆的。

在這份批覆的前後,天津還有兩件重要性不容低估的“大事”。

一是,7月底,中國人民銀行等多部委聯合印發了首個支持天津發展的綜合性金融政策——《關於金融支持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這裡有一個背景是,2015年出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賦予了天津“一基地三區”的功能定位,即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如今,在天津“金創區”建設即將迎來第10年的重要節點,多部門高規格出臺金融支持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自然可以說是一種強力支持。

這也與總規中多確定的“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功能定位,形成了呼應。

其中一些內容,可以說是很有分量的:

很多人應該都知道,“金融中心”在歷史上就是天津這座城市最顯著的標籤之一。2003年,天津也明確喊出了建設“北方金融中心”的口號。

這一次出臺的金融領域的意見,無疑給天津重新點燃金融中心夢,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

二是,就在這個月,註冊資金爲100億的第98家央企——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在天津成立,終結了天津沒有央企總部的歷史。

作爲一種稀缺資源,央企是少數城市纔有的利好。新增央企更是機會甚少,這樣的“大禮包”落字天津,自然有着不一般的意味。

02

此外,天津城市總規獲批的同一個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審議,進一步支持天津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印發實施。

其中明確,要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動濱海新區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爲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着力提升航運服務功能,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加強天津濱海新區與河北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錯位聯動發展。

國家層面,專門針對一個新區出臺支持政策,這非常罕見。如果考慮到濱海新區之於天津的重要性,就更加明白這種不同尋常的支持之於天津的重要性了。

在最高峰時期,濱海新區的GDP一度突破萬億大關。2023年濱海新區GDP超過7000億,對天津的貢獻超過一半,在全國19個新區中僅次於上海浦東新區。

同樣是今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實施方案(2024—2035年)》,聚焦產業發展、能源轉型、科技創新、生態宜居、體制機制、文化教育等重點方向,爲中新天津生態城明確了6個方面29項主要任務。

如加快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方面,在對現有產業進行煥新改造的同時,以高端製造、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物流、綠色能源、綠色金融、數字經濟、綠色創新園區建設爲重點加大綠色產業培育,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綠色低碳產業集羣。

當然,面對多重政策利好的加持,天津也沒閒着。

衆所周知,天津對外的一個重要標籤就是“高考最容易的城市之一”。

數據顯示,去年高考,985高校在天津的錄取率爲4.90%,僅次於北京和上海。而曾經“一體”的河北,錄取率卻只有1.14%。

天津考生只有6.9萬人,計劃招生3380人。河北考生多達61.54萬人,計劃招生卻只有7042人。

或許也正是因爲有着巨大的高考紅利,天津的落戶門檻之高,在全國長期是與北京、上海旗鼓相當的存在。

但現在,天津正在將這一優勢轉化爲“搶人”利器。

今年9月,天津發布《提升城市服務保障水平促進新市民安居樂業政策舉措(徵求意見稿)》,其中就包括適時調整居住證積分指標體系及分值表。

而就在前不久,濱海新區也發佈關於對《濱海新區戶籍制度實施細則》,進一步放寬外來人口在濱海新區落戶限制。

從另一角度可以說,隨着降低落戶門檻成爲普遍趨勢,天津這樣的城市在放開落戶上也就少了更多的包袱。這也未嘗不是對自身長期以來被抑制的某種優勢的釋放。

03

天津的確有必要“動起來”。

作爲老牌直轄市,曾經的天津,不止是北方第二城,甚至綜合實力在全國都可以說是僅次於上海。

這從1986年版的城市規劃定位就可見一斑:

2006年天津的定位,其實也是相當之高:

但是,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之下,過去十來年的天津,堪稱是持續承壓。

最典型的如GDP總量,在2016年擠水後,破天荒地在2020年跌出了全國前十。今年上半年,天津更是被寧波超過。

另外,人口方面,天津常住人口從2016年頂峰時的1443萬,減少至2023年底的1364萬,七年縮水近80萬。

所以,從各個方面看,作爲老牌直轄市的天津,都有必要打一場翻身仗。

04

天津的下一步,其實不僅關乎一座城市的發展榮辱,更關係到南北的發展平衡。

要知道,作爲北方第二城,天津的製造業、金融、港口、科教、醫療等綜合優勢,在北方依然是首屈一指的。

如此有“功底”的城市,如果不能充分把優勢轉化爲發展動力,不得不說是一種莫大的浪費,也勢必不利於南北的協調平衡。

比如,天津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中的191個、666個工業小類中的606個,是全國工業產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

儘管過去十多年,從互聯網到電子信息這些明顯的產業風口,天津似乎都斬獲不多。但其高端製造業的基礎依然不可低估。

如近一兩年,波音和空客這兩家全球飛機制造領域的頭部企業,都加大了對天津的投資。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天津市進出口航空航天裝備共計331.7億元,居全國首位,同比增長20.5%,全國佔比29.6%。

從產業生態看,天津目前已構建起“1+3+4”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了信創、集成電路、車聯網、生物醫藥、中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綠色石化、輕工等12條重點產業鏈。

如此多元化的產業體系,放在全國也是相當能打的。特別是在製造業的重要性愈發提升的今天,天津的傳統優勢,有望被進一步放大。

事實上,2023年度規上工業營收,天津就位居全國前十,是無可爭議的北方第二城,規模差不多是鄭州、青島的2倍。

此外,稅收、一般預算收入等指標,天津也仍居全國前十。

當如此雄厚的底子,與持續加碼的政策紅利匯流,“沉寂”已久的天津,彷彿又再次站到了新的節點。能否重現輝煌,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