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一星港點店「添好運」不賣蛋塔揭密

澳港臺的港式茶樓與港點餐廳菜單上多有蛋塔,有些店家以精緻小巧的蛋塔誘客。(圖/姚舜攝)

有些觀光飯店的粵菜廳會在蛋塔上加燕窩,凸顯價值感。(圖/姚舜攝)

港澳茶樓與點心專賣店幾家家家都有賣〈蛋塔〉,只有〈添好運〉堅決不賣。(圖/姚舜攝)

〈添好運〉創辦人麥桂培表示,餐廳要摘星,重點在好吃,沒有絕對把握的菜式就不會列入〈添好運〉的菜單。(圖/姚舜攝)

臺灣〈添好運〉新菜〈明太子滷肉西多士〉,是將臺港庶民小吃美味結合,外層並用了明太子沙拉醬提味增鮮。(圖/姚舜攝)

〈小心,流沙尖堆〉的皮薄且酥香中帶有微Q口感,橙黃的流沙餡一口咬下絕對「爆漿」,所以吃食時要小心燙嘴。(圖/姚舜攝)

臺灣〈添好運〉新菜〈三杯雞粒包〉,是將臺灣人熟悉的「三杯」味道融入港點中呈現。(圖/姚舜攝)

〈鮮奶芙蓉卷〉是在鬆軟士司中夾入類似卡士達的牛奶內餡,然後酥炸成一道非常美味的甜味點心。(圖/姚舜攝)

喜歡港式飲茶或吃港式點心的朋友可能沒注意,包括港澳臺三地,幾乎所有的港式茶樓或港點專賣店的點心菜單上都有〈葡式蛋撻〉或〈蛋塔〉,一些高級觀光飯店的粵菜餐廳點心主廚甚至用燕窩或奶皇入餡,推出高檔頂級的〈燕窩蛋撻〉以廣招徠,惟有全世界第一個得到米其林一星肯定的港點專賣店〈添好運〉,卻堅持不賣這點食率甚高的點心。

趁着臺灣〈添好運〉推出新菜,〈添好運〉創辦人麥桂培親自來臺之際,我特別問「培哥」這個問題。麥桂培說,〈添好運〉不賣〈蛋撻〉,原因是:廚房很難運作。所以3年前決定將〈蛋撻〉排除在〈添好運〉的菜單外,同時全球分店也都不賣蛋撻。

葡萄牙文中是Pastel de nata的葡式蛋塔,最早作法源於葡國的修道院,據說早年歐洲修道院的修士會用蛋白洗衣或漂白衣物,剩下的蛋黃就被修女「物盡其用」作成了蛋塔。

1989年安德魯(Andrew Stow)將傳統蛋塔加以改良,在澳門開出了〈安德魯餅店〉,專賣蛋塔,因爲好吃造成旋風,不只在澳門開出多家分店,全成時期香港、臺灣、日本與韓國都有連鎖據點。1997年安德魯太太瑪嘉烈(Margaret Wong)和先生離婚後,也以「瑪嘉烈」爲名開出設蛋塔店。

天下事,過與不及都不長久,葡式蛋塔在「一陣風」熱潮過後,市場也迴歸正常,而「蛋塔化」則在臺灣被用來形容爆起爆落、由盛而衰的流行現象。葡式蛋撻在臺掀起的短暫旋風熱潮,則成了行銷學的經典案例。

葡式蛋塔熱潮雖然不再,但食譜與作法卻被所有港點廚師留了下來,在港澳臺幾乎所有的港式飲茶茶樓和港點專賣店都會供應蛋塔。包括臺灣肯德基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推出新口味的蛋塔誘客,顯示蛋塔仍有市場。時至今日,蛋塔的塔皮更發展出「 酥皮」與像餅乾的「塔皮」兩股主流。

「品質不好控制啊!」,麥桂培表示,〈添好運〉的點心強調食材新鮮,且一律現點現蒸或現烤,確保讓客人嚐到最佳美味與最佳口感。但是,酥皮蛋塔很難在〈添好運〉很難達到完美境界,所以3年前麥桂培決定下架,寧願不賣,也不要砸了〈添好運〉招牌。

麥桂培說,酥皮蛋塔要烤得好吃到位,不只火候大小與時間掌控很重要,另一個關鍵烤盤上一次起碼要放個30、40顆一起烤,才能烤得到位。如果烤盤上蛋塔太少,則烤出的蛋塔會過焦,就不好吃了。麥桂培說,如果同一時間只有3、4組客人點蛋塔,〈添好運〉就沒有辦法烤出最佳蛋塔。如果預先烤好,俟客人點用時再回溫,則違背〈添好運〉一貫強調的「現點現蒸」或「現點現烤」品牌精神,所以他決不賣蛋塔。

麥桂培強調,一家好餐廳菜單上的菜式「在精不在多」。所以〈添好運〉的菜單上總共不過30道點心,一張紙就搞定,不像很多同業搞個一大本。麥桂培並表示,香港〈添好運〉每個月都會推出新菜,但每次換菜了不起就3、4道,且會考慮季節性與食材質量。

食材不夠優,麥桂培也寧可不做。他透露,有一次他去了澳門米其林二星餐廳、也是「亞洲最佳50餐廳」第32名的新濠天地〈譽瓏軒〉吃飯,嚐到了用腐皮製作的菜餚與港點後,因在香港找不到與其同品質的腐皮,所以香港〈添好運〉從此不再供應腐皮類點心。

食材不對不做,沒把握做出品質不做,廚師生產烹飪流程無法有效控制不做,是香港〈添好運〉連續8年摘星的「法門」。也是因如此,臺灣〈添好運〉這回出新菜,只有〈糯米豬肉丸〉、〈〈明太子滷肉西多士〉、〈三杯雞粒包〉與〈脆皮香芋腐皮卷〉,數量雖然不多,卻標榜根據上述堅持出菜。這些「臺味港點」味道與口感如何?等食家饕客打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