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毒性強 高溫殺不死怎麼辦? 一招關鍵預防

圖/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已有重大發現,兩名死者(40歲男以及66歲男)解剖後,驗出罕見的「米酵菌酸」,也是臺灣首見。事件疑雲從環境污染到懷疑「仙人掌桿菌」釀禍,經檢警對死者進行相驗,衛福部晚間於3月28日晚間公佈重大發現。

究竟米酵菌酸如何產生?民衆擔心不敢再外食,甚至食用米制品。衛福部提出米酵菌酸這種毒素的特性,這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產生的一種強烈呼吸毒素,患者會有嘔吐、腹瀉、盜汗等症狀,嚴重會造成肝、腎等重要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米酵菌酸另一個特色是「加熱殺不死」,不會因爲洗滌或烹飪而破壞毒性,預防方式只有一個: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澱粉發酵食品。

衛福部列出民衆對於米酵菌酸的4大QA,進行中毒衛教宣傳,包括米酵菌酸是如何產生?對人體的健康影響?消費者該如何保護自己?以及過去相關的中毒事件。

攝氏溫度22到33度以及PH值爲7的中性環境中,最容易孳生唐菖蒲伯克氏菌,併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唐菖蒲伯克氏菌喜愛在富含脂肪酸食物繁殖,特別是椰子和玉米。

米酵菌酸毒性十分猛烈,入侵體內會影響神經、肝臟、腎臟、消化系統,引起腹痛、腹瀉、噁心、嘔吐、全身無力等症狀;重症患者可能出現意識不清、肝腎器官衰竭。

米酵菌酸耐熱且沖洗不去,但它有一個特性,就是易在PH值7的中性環境下滋生,所以要注意食物保存環境,也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衛福部整理歷來的米酵菌酸相關食品中毒案件,印尼曾在1985年因食用發酵椰子漿製成的傳統食品而導致多人中毒;2015年非洲莫三比克引用慄酒及2020年中國黑龍江食用玉米發酵麪食,都造成民衆傷亡。

圖/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

圖/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

圖/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