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新與舊”:技術稀釋了年味,還是令其更濃郁?

文/羊城晚報記者 周欣怡

春節期間,你搶過電子紅包、集過五福、拍過拜年短視頻嗎?是否注意到互聯網上的“躲春”一說?是否加入朋友圈“迎財神”大軍行列?

這印證了一個事實——互聯網技術正以其強大的推動力,將“舊年俗”推陳出新,並催生了“新年俗”。2025蛇年春節是第一個“人類非遺年”,春節的網絡集體狂歡已成爲新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着AI技術的進步,不知不覺間,一場全民參與的“數字民俗盛宴”正在興起。

羊城晚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民俗學者和非遺傳播學者,在他們看來,互聯網正以“流水的形式”承載“鐵打的內核”,在數字時代續寫闔家團圓與迎春祈福的傳統文化基因。

互聯網助推傳統民俗火爆出圈,體現文化自信

近些年英歌舞的持續火爆,是互聯網助推“非遺破圈”的最典型案例。今年春節也不例外,網友們足不出戶就能隨着英歌“出海”的步伐,雲觀賞凱旋門下英歌起舞的震撼畫面。

古已有之的“躲春”習俗,在今年春節期間的傳播尤爲廣泛。不少年輕人雖然是第一次聽說“躲春”,但也紛紛加入“躲春”行列,特定時間段“老老實實”在家靜坐。

在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蕭放看來,“躲春”突然在網絡廣泛傳播的現象,是多種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不排除流量背後的商業推動力。他分析道:“傳統社會有其獨特的生存智慧與實踐體系,現代社會也誕生了不同的心理需求。誕生於傳統社會的‘躲春’作爲一種趨吉避凶的儀式,與現代人在焦慮狀態下尋求心理安慰的需求相契合。”

中國傳媒大學非遺傳播研究中心對蛇年春節期間非遺傳播趨勢進行分析發現,不少頭部、腰部自媒體創作者將創作視野轉向非遺傳播賽道,關注春節期間各地的民俗表演、出圈的非遺項目等。“這些博主通常熟諳平臺規則、具備嫺熟的敘事和創作手法,因而相關內容在公衆正向情緒的影響下通常可獲得超出預期的點贊、完播數據。”

另一組數據也能反映部分年俗影響力的猛增。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近日發佈的《春節消費觀察》顯示,年畫、戲曲、英歌舞相關產品和表演用具的搜索量同比大幅提升,例如,英歌舞的搜索量同比增長了410%,福字和燈綵的搜索量增長了120%。這屆網友對傳統文化的深切熱愛、對年俗的深刻懷念,通過互聯網放大表達了出來。

在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施愛東看來:傳統民俗的火爆出圈正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互聯網有力地助推了這一現象。“隨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興起,人們對於傳統民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也有了更多自信。部分民間文化形式在各方支持下蓬勃發展,得以融入現代社會,並在網絡廣泛傳播,突破時空限制,受到全國各地網友的喜愛。”

“交互性是社交媒體最大的特性。”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彭偉文這樣看待網絡助推年俗出圈的現象,“發佈的內容引起人們普遍共鳴後,會通過評論、轉發得到及時反饋,如此往來便形成話題,很容易在一定範圍內發酵。”

在她看來,社交媒體具有信息聚合的作用,而潛在的推送機制也會強化某一信息的傳播速度與擴散範圍,“當然,你也無法預測話題的發展趨勢,無法預測什麼話題會突然爆火,非常隨機”。

“數字年俗”新玩法琳琅滿目,增添樂趣與便捷

媒介技術與傳統習俗的深度融合,還催生了手機搶紅包、集五福等數字化“新年俗”。

數據顯示,2025年支付寶“集五福”活動吸引近6億人次參與。人們用手機興沖沖地對着“福”字一陣掃,這如獲至寶的感覺已陪伴大家走過了10年。

紅包是春節最有代表性的符號之一,廣府地區歷來就有“逗利是”的習俗。面對開年“逗利是”大軍的“圍攻”,紙質紅包沒帶夠?不急。面對面掃紅包、微信羣搶紅包已成爲最新玩法,同樣其樂融融。

從電話拜年、短信拜年到短視頻拜年,“雲拜年”迅速流行成爲潮流。越來越多年輕人熱衷於通過製作短視頻給親友送祝福。過年回家,與父母合拍一段抖音正成爲子女與父母交流情感的新方式,一個個短視頻記錄了與父母相處的溫情瞬間。春節期間,多人合拍視頻數量明顯增長。

在十多年前,作爲全民盛宴的春晚早已被納入“新年俗”的範疇,近些年,網友對春晚展開實時討論已成爲“標配”,相關話題持續霸榜熱搜,演員也在網絡直播間第一時間迴應熱點問題,讓網友獲得滿滿的參與感,也讓春晚更有看頭。

此外,雲遊廟會、網上購置年貨等五花八門的“數字年俗”新玩法可謂琳琅滿目,爲春節增添許多樂趣與便捷。

“低頭族”現象:如何讓技術手段帶來更多人文關懷?

春節誕生於自給自足傳統農業社會背景下,人們關注家族團聚,重視祭祀之禮、交往之禮。隨着社會變遷,傳統過年方式出現諸多新變化,年俗相比過去大有不同,更多地具備“現代化”特徵。

於是,許多人發出“年味兒淡了”的感慨,還認爲過度依賴互聯網導致“低頭族”現象,削弱了面對面的情感交流。

在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網絡與新媒體系主任谷虹看來,“年味”強調的是人情味。“形式創新當然值得鼓勵,但是如果把關注的重點過多地放在一些新的形式、玩法上,恰恰最重要的東西——文化內核可能被忽略。”

谷虹表示,春節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人們停下手中的工作,回到家人身邊。此時是否更應該放下手機,迴歸到日常生活、珍惜與家人的陪伴,或許值得反思。“很多時候人們只是追求一時形式上的新潮、表面上的熱鬧,但對於背後蘊含的精神瞭解甚少,所以相關的傳播還應該加強對‘年味’內核的強調。”

彭偉文則認爲,隨着生產力和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不僅是春節,所有傳統節日的“節味兒”都在變淡。如今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將資源集中在過年期間,以前過年才穿新衣、吃大餐,如今已成爲日常生活的常態。

“大家口中的‘年味淡了’,何嘗不是一種文化自覺?”彭偉文表示,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之上,這種文化自覺能進一步促進傳統文化的主動傳承,文化管理部門和商業機構或可提供更多有年味的文化活動。

實際上,技術本是中性的,年味的濃淡取決於人們如何使用技術工具,是否以“人”爲本——若技術服務於情感聯結,年俗的內核反而會被強化。

蕭放表示:“無論是電子紅包還是紙質紅包,新形式或是傳統形式,它表達的都是關愛、關心和交流。技術手段讓我們在超時空、超距離的情境下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今無法回家過年的人,也可以通過電子紅包向長輩晚輩表達愛,這就是技術手段帶來的人文關懷。”

“流水的形式,鐵打的內核”:傳承千年不變的文化基因

互聯網新年俗可謂“流水的形式,鐵打的內核”。“年俗本身是雙重維度的,具有傳統民俗內核的相對穩定性與當代新民俗的動態演進性。”中國傳媒大學非遺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楊紅表示,“民衆自發自主的傳承與創新行爲,纔是非遺生命力和活力的來源。”

新年俗的“流水形式”何嘗不是民俗活態性的直接體現?而“鐵打的內核”則彰顯中華兒女對親情、團圓、美好生活嚮往的傳統價值觀的堅守。無論是集五福、搶紅包,還是雲拜年,這些新形式都是在用更貼合當代生活的方式,傳承千年不變的文化基因。

年俗的“變與不變”,折射的是中華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的生命力。

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黃永林說,現代文明與傳統民俗文化之間的衝突的必然性,促使傳統民俗文化所包含的諸多門類中的部分形式和內容呈現或新生或消亡的多種可能。但不管怎樣變化,春節抒發思鄉情結,提升親情程度,祈盼社會祥和的主題和精髓卻永遠都不會過時。

也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春節申遺工作組顧問巴莫曲布嫫所言:“不論一個社會的書寫系統怎樣發達,人類與生俱來的口頭天賦與口頭傳統都不會徹底隱逝在傳統媒介的改換之下,語言的聽覺空間也不會被印刷機飛速轉動的齒輪碾碎。”年俗也是如此。未來,隨着技術發展,春節的形式或將繼續演變,但其精神內核仍將歷久彌新。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