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沈逸:布林肯想穩定中美關係 首先要停止自說自話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撰文表示,美國務卿布林肯如果希望中美關係有所進展,就要首先不再自說自話。(美聯社資料照片)

美國務卿布林肯確定將於18日至19日出訪中國,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撰文表示,布林肯如果希望中美關係有所進展,就要首先不再自說自話,面對中美關係現實,與中方有效溝通,兌現承諾,用可見、負責、有效的行動,推動中美關係向着健康良性發展的軌道,實現實質性的迴歸。

觀察者網15日刊出沈逸專文首先指出,中方發佈的訪問消息以「中美雙方商定」而非「邀請-應約」方式確認,進一步說明中美關係的發展、包括高層的訪問,並不是美國可以「自說自話」按照國內政治需求與國家利益認知單方面決定的,而必須是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相向而行,纔有可能真正落到實處。

沈逸強調,中美關係偏離健康發展的軌道,主要是美方在以臺灣問題爲代表的重要議題上,出現各種反覆、甚至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折騰」所導致的結果。要讓中美關係回到良性發展的軌道上去,要安裝所謂護欄,真正需要的是美方本着負責任的態度,將承諾落到實處,超越口頭表達,採取真正有效的行動。

他說,相比於歷史上的中美關係而言,當前中美關係中的一個新現象,就是本屆美方政府就像戴着根據美方意識形態和國內政治結構框定的「虛擬實境(VR)眼睛」,深度沉浸在虛擬場景中,自說自話地採取一套預設動作,導致人們反覆看到一種循環。

一方面,美方持續表達強烈的與中國溝通和交流的訊號,在中方與美方如約進行的各種層次的交流,包括工作層級,部長層級,以及最高領導人層級的交流中,都可以看到美國也能做出一些有限度滿足中方合理訴求的承諾與表達。

但另一方面,美國又在行動上持續做出相反的動作。或者在訪問前,不斷提出新的制裁清單,制裁新的中方企業,對突發事件進行有損中美關係的負面操作;或者在訪問後,立刻發出與承諾相反的信號,包括在臺灣問題、經貿問題、高端技術出口問題等方面對中國單方面施壓,挑釁中國的核心國家利益,甚至做出不尊重乃至衝撞中國國家利益紅線和底線的危險動作。

沈逸認爲,造成這種內在的矛盾和衝突,源於美國的制度設計。簡單來說,就是美國真正需要解決的是國內的收益分配問題,要解決如何讓多數美國人從中美關係的良性發展中獲益的問題,「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深刻的根植於美國制度設計中的重大問題。

沈逸表示,可以肯定的是,中美關係的發展,註定是一場持久的長期博弈,不可能在短期內回到某種理想化的狀態;在此過程中,美國政府,需要真正承擔起自身應該承擔的責任。現在決定中美關係是否好起來的關鍵,在於美方,不在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