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王浩:布林肯的自我表彰 與世人感受錯位

名家觀點》王浩:布林肯的自我表彰,與世人感受錯位。(視覺中國)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浩24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當地時間22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召開年終記者會,對過去一年美國外交進行了盤點與總結指出2022年的美國外交,取得四方面主要成果。不難看出,布林肯的講話延續拜登政府執政以來的基本外交理念,即通過重塑盟友夥伴關係和重新參與國際事務,實現重振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目標。然而,布林肯年度總結提到的所謂四大外交成果,不僅偏離基本的事實與邏輯,也與國際社會的普遍感知出現明顯錯位。

布林肯稱2022年美國外交四方面主要成果:一是通過團結全世界以確保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是一次「戰略挫敗」;二是加快了美國與盟友和夥伴在對中問題上的「趨同」;三是動員了廣泛的聯盟爲糧食安全、健康、氣候、能源等全球挑戰尋找解決方案;四是利用美國的外交力量促進世界和平、預防和緩解衝突。

王浩稱,首先,關於俄烏衝突,布林肯只強調對俄的所謂戰略「收穫」,卻全然不提俄烏衝突背後的根本動因。冷戰結束以來,儘管兩極體系早已瓦解,但美國仍然將俄羅斯視爲重要地緣戰略挑戰。爲進一步削弱俄羅斯的地緣安全環境和戰略影響力,美國推動北約不斷東擴,美俄雙方圍繞烏克蘭問題的博弈正是北約東擴的產物。俄烏衝突爆發後,一方面是美國軍火商從軍事援助烏克蘭中賺得盆滿鉢滿,另一方面則是歐洲、廣大開發中國家等承受了俄烏衝突溢出效應帶來的全球能源、糧食危機,歐洲的製造業加速流往美國。布林肯刻意忽略的強化美國霸權地位這一目標,世人看得很清楚。

其次,關於對中「競爭」,拜登政府過去一年中的確動作頻頻,不僅加強國內涉中立法以提升對中打壓力度,而且千方百計拉攏盟友和夥伴,以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對中複合體系,其中既包括傳統的安全和經濟聯盟,也包括所謂價值觀聯盟與技術供應鏈聯盟。尤爲引人注目的是,在拜登政府多次表明中美競爭的核心是科技的戰略認知下,美國通過在「印太地區」和歐洲的「東西雙線並進」策略,以「印太經濟框架」和美歐貿易與技術理事會爲兩大抓手,試圖加速在供應鏈領域的對中脫鉤。然而,無論在「印太」還是歐洲,美國的盟友夥伴卻紛紛對此持保留甚至警惕的態度。例如,韓國和不少東協國家對於美國在半導體、醫藥和關鍵礦物等領域的對中戰略脫鉤持反對立場,而德國等呼籲不要試圖孤立中國。此外,不僅是盟友內部對華盛頓的對中舉措有不同意見,美國過去一年與東協、拉美、非洲等多個地區召開了峰會,很多地區國家表達的共同願望是不希望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

最後,關於全球治理和維護世界和平,布林肯在講話中一再強調美國自拜登政府執政以來積極重返國際多邊事務所取得的成績,卻有意忽視了潛藏在其多邊主義外衣下的民粹主義本質。例如,在備受關注的「印太經濟架構」倡議中,美國爲保護本國就業拒絕向這些國家開放美國市場,因而這一倡議本質上是不對等和非互惠的;儘管美國多次表態支援世界貿易組織,但是當世貿組織做出不利於自身的判決時,美國則一再表示拒絕接受,甚至威脅世貿組織。至於布林肯宣稱的美國利用自身外交力量維護世界和平,裴洛西今年8月訪臺對臺海兩岸甚至世界和平造成的嚴重挑釁,他則緘口不言。

王浩強調,布林肯所總結的四大成果,和上述國際社會感受到的美國實際外交行爲,兩者之間存在着很大的「溫差」。之所以如此,除了華盛頓的言行不一,還有以下因素:

首先,「美國優先」沒有變。衆所周知,美國國內的民粹主義尤其是反全球化思潮從川普政府執政起便開始興起,並且產生了跨越兩黨的巨大政治影響力。拜登政府上臺後提出的中產階級外交原則與川普時期的「美國優先」沒有本質區別。《晶片與科學法》和《通膨削減法》等都表明,當以國內爲重點進行立法時,無論主觀上有沒有意願,都很難與盟友進行廣泛磋商,更不要說反映盟友和夥伴的擔憂。

其次,美國明顯加強了新一輪的地緣政治推動,這給大國戰略穩定、全球化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治理中的共同問題都帶來挑戰。美國主要着眼於自身霸權地位的加強,但除了美國之外更廣泛的國際社會則擔心全球化進一步逆轉、全球治理進一步失靈帶來的負面影響,實際上很多國家在過去一年都對此有切身感受。

最後,美國推行的對中「全方位競爭」不具有可操作性、自相矛盾。中國已經成爲國際體系中的重要一部分,美國採取的打壓中國行徑勢必會引發連鎖反應。正如美國的盟友所言,中國的崛起不是孤立中國的理由,也不是限制對中合作的藉口,華盛頓在對中問題上的兩面態度加劇與其他國家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