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張家棟:爲何說美國「新同盟體系」註定解體

名家觀點》張家棟:爲何說美國「新同盟體系」註定解體。(視覺中國)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22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在國際政治史上,少數國家主導世界政治的現象總是短暫、難以持久。冷戰結束後,美國領導下的世界秩序獲勝,但在實現「美國治下的和平」同時也帶來危機。如按美國極端政治菁英設想那樣,世界格局可重按冷戰模式畫分成中俄對美日歐兩大陣營,那將被華府認爲是有利於美國戰略定位的「好消息」。建立政治軍事同盟體系,圍剿戰略競爭對手,正是美國擅長的事。但中國和俄羅斯都不是蘇聯。尤其中國,與國際市場、西方體系有着密切聯繫,美國試圖孤立中國、把中國從現行國際體系中擠出去的圖謀是不可能成功的。

張家棟稱,這意味着美國試圖以中俄爲假想敵建立的新同盟體系,其實是一個鬆散的價值觀體系,不是冷戰時那種包括價值觀、政治、軍事和經濟在內的全方位同盟體系。

張家棟表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在世界上的地位受到削弱,美國在西方內部的領導力也相應地被削弱。但在這一階段,世界也出現另外三大變化:

一是隨着中國快速發展,中國與美西方的關係發生變化。西方主要是美國重新找到「一個有分量的假想敵」。二是西方內部發生變化。日本與德國等在21世紀開始相對衰落。到2017年前後,日本加德國的GDP已經不足美國的一半,無力再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對美國說「不」。三是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進一步激化,到今年演變成二戰後歐洲大陸上最嚴重的一場軍事衝突。

這對美國在不同層面產生不同影響:在世界秩序層面,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所謂「挑戰」終結了美國對自身價值觀體系的普世性假設。美國領導的世界體系蛻變爲西方體系。美國不再試圖建立一個可以包容中國與俄羅斯的世界秩序。

張家棟表示,換言之,美國從世界領導者的自我定位後退爲西方世界領導者的冷戰式定位,美國的戰略目標以及「美國治下的和平」都自我瘦身了。

張家棟分析,這個同盟體系與冷戰體系相比:一方面,同盟成員在不同領域的目標不同步。在價值觀和軍事領域,美西方同盟的目標較爲一致。但在其他領域,不同成員則有不同目標,步調不一。另一方面,美國在不同領域的領導權不平衡、不一致。美國在軍事領域的主導權最爲穩固。但在這場新戰略博弈中,軍事力量所能發揮的作用將遠遠不如冷戰時期。在其他領域,美國的領導地位經常是薄弱的,有時還要向自己的盟友做出讓步。

張家棟認爲,在這場複雜博弈中,日本與歐洲試圖以美國爲主要戰略助力同中國和俄羅斯進行某種博弈,以競爭歐洲和東亞秩序的主導權。但與此同時,這些國家也在同盟體系內部向美國索取更多的國際政治權力。這樣一來,美國即使實現了戰略上圍攻中國和俄羅斯的目標,同盟體系短期內重新鞏固,但也將無法再把日本和德國「關回籠子」。

到目前爲止,德國、法國包括美國都在極力拉攏的印度,在對俄羅斯的經貿問題上都表現得「更像中國」而不是像美國。這一現象充分說明,美國這一輪對俄羅斯和中國的戰略圍攻,基礎是非常狹窄的。一旦被認爲實現了相關短期目標,這一體系就可能會迅速解體。

張家棟強調,這一輪大博弈後,美國是恢復「一超」的強大還是繼續相對衰落,仍有不確定性。但日本和德國等可能將擁有更大的戰略自主權,這將會給國際格局和二戰後秩序,包括西方陣營內部,帶來新的結構性衝擊。這既可能導致新的混亂甚至戰亂,也有可能是人類社會進一步邁向多極化時代的一個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