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拜年送健康|春節大快朵頤很爽,暴飲暴食如何保“胃”健康?
編者按:春節,闔家團圓。當您放下一年工作的疲憊,與家人朋友開開心心吃喝玩樂共度美好假期時,千萬不要忽視一個重要問題——健康。爲了讓大家過個健康年,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特邀國內知名醫生聯合推出“春節闔家歡,‘醫’起過健康年”——名醫拜年送健康春節特別專題系列報道,針對春節假期可能預見的健康風險問題進行專業解答科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春節期間,親朋好友聚會少不了大魚大肉,推杯換盞之餘也少不了吸菸聊天。殊不知,大吃大喝之間也會帶來不少健康隱患。
如此也要求我們在歡度春節同時合理安排飲食,做好健康管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劉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節假日的開懷暢飲,會造成一些胃腸等疾病發生,包括急性胃腸炎、胃潰瘍加重出血、急性胰腺炎、膽囊炎發作、高尿痠痛風發作等。暴飲暴食除了上述疾病問題之外,也還會對血糖、血脂等有影響。
“春節期間,醫院有可能會出現‘節日病’患者增加現象,這也要求我們最好能注意飲食生活方式來避免類似現象發生。節假日期間常規門診是關閉的,僅有急診,也可能導致急診的擁擠。當然,如果有發熱、腹痛、嘔血、便血、黑便等問題,需要及時就診。”劉明說。
暴飲暴食是一種不良生活方式
每到節假日,很多人總是暴飲暴食,而大魚肉,胡吃海喝的壞習慣可能會影響胃腸功能。如果你吃得太多,健康可能會也受到影響。
俗話說“食不過飽”,我們每個人的胃容量是不同的,在春節期間,“胡吃海喝”並不可取。對此,劉明也指出,我們人體胃部容量會隨着自己的體重、進食量而增大。至於如何判斷是否飽了?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判斷:
一是,如果五成飽是胃裡感覺有一點空,但可以忍住不吃;
二是,如果六成飽是撤走食物後,胃裡雖然不覺得餓,但不會覺得不滿足,到第二餐之前,會覺得餓得比較明顯;
三是,如果七成飽是胃裡還沒有覺得滿,對食物的熱情已經有所下降,撤走食物,換個話題,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的事情;
四是,八成飽是胃裡面感覺到滿了,但是再吃幾口也不痛苦;
五是,九成飽就是勉強還能再吃進去幾口,覺得胃裡已經脹滿;
六是,十成飽就是一口都吃不進去了,多吃一口都是痛苦。
“在‘胡吃海喝’之後,不少人會選擇健胃消食片,其實,一些輔助性的藥物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暴飲暴食是一種不良生活方式,這個沒有預防,只有儘量避免,做到適可而止。”劉明說。
另外,在“胡吃海喝”或者非健康飲食後,不少人也會出現胃部、腸道健康問題,對此,往往選擇自行處理,殊不知,一不小心就會帶來較大的後果。在春節期間,出現胃部、腸道健康問題時,切忌進入以下誤區:
誤區一:胃部不適時,喝熱水或熱敷可以緩解症狀。如此會導致熱水和熱敷可能暫時緩解胃部不適,但如果症狀持續或反覆出現,可能是胃酸過多、胃炎、胃潰瘍等疾病的徵兆。如果不及時就醫,可能會加重症狀或引發其他問題。
誤區二:長期服用胃藥可以治療胃病。殊不知,長期服用胃藥可能導致胃黏膜萎縮、胃酸分泌減少等問題,甚至引發藥物副作用。如果胃部不適持續存在,應該諮詢醫生並進行詳細檢查。
誤區三:沒有胃部不適就沒有胃病。要知道很多胃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症狀時可能已經比較嚴重。因此,即使沒有明顯不適,也應該定期進行胃部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
誤區四:大便帶血或便後出血是痔瘡。大部分人便後出血或者大便帶血都說自己是痔瘡出血,雖然痔瘡會導致出血,但大便帶血並不都是有痔瘡引起的,直腸癌,炎性腸病,甚至一些血液系統的毛病也會導致出血,對於一些高齡的人來說尤其要重視,應及時就醫檢查,當然目前腸癌也呈現年輕化,對於便血的年輕人如反覆便血且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話,也應該及時完善直腸指診和腸鏡檢查,以免耽誤病情。
誤區五:吃高纖維食物會導致腸道問題。高纖維食物對腸道健康有益,但過多攝入可能導致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適量攝入高纖維食物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等症狀。
如何更加合理地管理健康?
爲了不損害胃腸功能,掌握正確的飲食方法是很重要。
在劉明看來,健康的飲食生活方式是一次長期的倡導,當然在節假日期間的適當應酬也是可以的。其中,春節期間是連續幾天的聚餐、久坐和少動,哪怕不暴飲暴食,也會有一個體重的激增,所以除了管住飲食之外,還要適當活動。
換言之,想要在節假日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需要做好健康管理。一方面,保持規律飲食,按時吃飯,避免暴飲暴食,有助於維護胃部健康;另一方面,需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不潔、過期食物,減少細菌、病毒感染的風險;同時,做到適度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功能,增強身體抵抗力;此外,保持良好心態,減輕精神壓力、調整好心態,有助於腸道健康。
不過,在健康管理層面,不少人缺乏正確的認知。劉明此前對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疾病的治療就像處在河的下游,只是在末端的發病狀態上做管理,但健康管理是從源頭開始。我們將健康狀態分爲三大類,通俗來講,第一類是“能跑”的完好健康狀態,第二類是“只能站”的基本健康狀態,第三類是“只能躺”,生活難以自理。以70歲爲分界,70歲以前大都能跑能站,但70歲以後逐步進入到慢病、多病狀態,可能大多是躺着的狀態,費用也主要花在這個階段的治療上了。
通過健康管理,有助於實現慢性疾病的早發現和早處理。與此同時,可以幫助部分有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查出夜間血壓高、心臟或主動脈擴大等問題,瞭解到疾病原因後及時改變生活作息。這也正是健康管理的理念,將疾病治療費用轉移到前端管理上,通過前期規律體檢和健康管理,延長健康壽命,這意味着個人、家庭、醫生乃至整個社會和政府都獲益。
“我們要壯大健康管理的隊伍,提高整個人羣的健康意識,不僅僅是受檢者,醫生羣體也要意識到其重要性,這是醫生的責任與使命,提高健康壽命,助力健康中國。”劉明認爲,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具體到健康管理需要做好分層管理:
第一,通過健康體檢,篩選出高危人羣和疾病人羣,連續動態追蹤隨訪並結合必要的藥物等治療,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
第二,改變生活方式。目前,慢性病佔全部死亡原因的88%,佔疾病負擔70%以上,而這種慢病多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
第三,後期治療階段。無論是用藥還是綜合管理,都會分級分層管理。例如,國家組織藥品帶量採購,以量換價,最終目的是讓患者以比較低廉的價格用上質量好的藥品。
“在這過程中,科普也很關鍵。個人的主動健康意識和健康責任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將醫療人員、創新企業以及患者這三個主體都調動起來,才能真正把健康管理做好。”劉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