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德納擬在臺量產!製造地點曝光 最快6個月生產3億劑
▲莫德納采用的mRNA技術被視爲是疫苗製備趨勢。(圖/鏡週刊提供,下同)
圖、文/鏡週刊
對抗疫情,疫苗被視爲最有力的備戰武器。本刊調查,臺灣除對外採購及靠外援取得疫苗,政府還有二大策略,一是向國外mRNA疫苗廠爭取授權量產,二是建立國內自主的mRNA疫苗技術平臺,其中扮演火車頭角色的國衛院,正盤點國內廠商的技術及量能,準備與莫德納(Moderna)洽談授權,若順利簽約,估6至9個月即可生產3至5億劑。另爲建立國內自主疫苗技術平臺,國衛院生物製劑廠更準備擴廠上萬坪作爲疫苗戰略基地。
「進貨的速度事實上是慢,但我們也盡力去多方溝通,整體疫苗都非常吃緊,(國際)現貨市場難以供應。」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各國都在搶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坦言,臺灣向國際採購的疫苗到貨率確實不如預期。除了對外採購,本刊調查,政府備戰疫苗供應還有二大策略,一是向國外mRNA 疫苗廠爭取授權量產,二是在國內建立mRNA 疫苗技術平臺,以因應新興傳染病的緊急生產任務。
向國外廠爭取授權部分,本刊掌握,有別於代工不能取得技術,政府正盤點國內疫苗廠的量能,希望取得莫德納的授權量產,並由國衛院扮演洽談授權的窗口負責整合,目前已透過食藥署找來國內相關廠商開會討論,藉以掌握國內疫苗廠的技術及產量,擬採多家廠商分工模式向莫德納爭取授權,6至9個月的產量初估可達3至5億劑。
國衛院院長樑賡義接受本刊採訪時,不願透露疫苗授權的進度及產量,但他說,國內疫苗主要有采購、授權量產、國產自制3條途徑,其中疫苗自制從戰略角度而言一定要做,至於採購每年必須重新談,加上買方、賣方市場未定,還有國際政治因素等,若能談定授權量產,一旦簽約就是5或10年甚至更長,等於至少有一條線是穩定的、每年可穩定提供,另也可取得疫苗技術的know-how,有助研發工作,藉以扶植國內廠商。
爲何選定莫德納?樑賡義表示,AZ的技術平臺是腺病毒,須在生物安全第二等級(P2)環境進行,一旦產線建立就要固定,無法改回來,也無法切割分工,國內廠商評估後多數意願不高;至於輝瑞/BNT是美德合作,背後牽涉德國、歐盟,甚至與中國的關係,就政治角度的確較複雜,但莫德納相對而言比較單純。
樑賡義並說,一來莫德納屬於mRNA技術,這已是疫苗製備的國際趨勢,二來生產線也不必在P2環境,若臺灣談成授權,屆時可採分工模式生產,不同廠商負責不同區塊,例如發酵槽、反應槽、包埋充填等都可分開進行,國衛院負責的就是整合、盤點國內相關單位及廠商的技術與量能,與對方洽談細節,一旦順利,後續再由廠商出面簽約。
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則表示,國內疫苗廠多屬中小企業,研發量能不足,加上商業考量,要他們把現有賺錢的產線停下來去冒險開發新興疫苗,意願不會太高,過去多數都靠國衛院先在上游完成病毒分離及小量製造產程後,才技轉給廠商量產,以腸病毒疫苗爲例,國光、高端都循此模式,這次新冠疫苗,部分廠商的動物實驗及一期臨牀使用的疫苗也靠國衛院協助;未來建立mRNA疫苗技術平臺,相較國內已做了幾10年的蛋白質次單位疫苗,技術門檻較高,所以纔會先爭取國外授權來臺生產,再同步建立自己的技術,會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此外,本刊調查,疫情爆發1年多來,臺灣不是沒有嘗試爭取國外疫苗大廠的授權量產。一名任職英國牛津大學的臺灣學者去年7月曾牽線,與國衛院的窗口溝通AZ疫苗授權,但因臺灣疫苗廠的產量當時最多僅約上億劑,不符AZ方的產量需求而破局,最後才由爭取授權改爲洽談採購。
更多鏡週刊報導【疫苗新基地1】不讓疫苗斷炊重演 會議紀錄曝mRNA新計劃【疫苗新基地2】國衛院50億新闢6條生產線 萬坪疫苗基地拚年底動工【疫苗新基地3】追趕病毒變種速度 國衛院曝疫苗研發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