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究竟是什麼?上海外灘,這個展覽今天拉開帷幕——
摘要:ART SHANGHAI歐洲國家珍藏展之 “摩登:交錯的世界”登陸上海
今年是“Art Deco 裝飾藝術風格”誕生100週年,11月8日 ,“ART SHANGHAI歐洲國家珍藏展”之“摩登:交錯的世界”展覽在上海外灘源壹號正式啓幕。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2月16日。
說到摩登,很多人也會聯想到巴黎、上海。而此次展覽正是通過這兩個城市之間的“摩登”對話,展現一個並行“交錯”的世界。
展覽現場 李君娜攝
何謂摩登
走進展覽現場,彷彿進入一個摩登世界。
“Art Deco”這個名字取自1925年巴黎國際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博覽會(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這個概念卻是在1968年英國藝術史學家貝維斯·希利爾(Bevis Hillier)出版的著作 《二十世紀二十及三十年代的Art Deco》中才被提出。後世的闡述中,往往用“Art Deco”來指代在1920至30年代傳遍世界且遍及了建築、室內設計、傢俱、時尚、織物、電影、出版等各藝術領域的一股美學風潮。在西方,這股美學風潮在興起時指涉着“現代”(Modern);而在中國,其所勾連的則是“Modern”的音譯“摩登”,這個音譯正誕生在上海。而中國的“摩登”與西方的“現代”,並非等同。
本次展覽策展人汪汝徽說:“如果說,‘現代’這個概念在西方被提出之時,強調發生在“今天的現實”,源自一種直線行進的時間觀念;那麼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卻是一種迴轉而朦朧的古今交織,正如‘摩登’一詞並非指涉時間,而是描述一種‘新奇、時髦’的審美感受。它所形容的創造圖景,並非一味地用‘新’來代替‘舊’,而是在悠遠的底色之上,將新鮮的文化與物事經過自身的融化之後,所脫化出的混雜與多元的景象。”
展覽現場 李君娜攝
被東方藝術影響的Art Deco
展覽現場,一個世紀之前的上海,匿名的中國工坊與匠人在新奇的巧思中爲現代氣象賦予了物質的形體:象徵着步入現代曙光的電燈及各種家電,構建了美好城市家庭生活的成套傢俱,代表着身份、財富與進步形象的沙發、茶几、陳列櫃等初次出現在中國人居室空間中的西洋形制傢俱,以及跟隨着女性社會生活的打開而涌現的梳妝檯、穿衣鏡等以往並不在中國傳統傢俱之列的閨房時髦物品。
本場展覽以二十世紀初的上海與巴黎這兩座城市爲背景,對“Art Deco”這一藝術現象進行全景式的定義與描繪。在“巴黎魅影:神遊東方”展廳,呈現了Art Deco裝飾藝術運動中,巴黎涌現的受到東方藝術影響的作品。這些創作從兩個方面反映了Art Deco是如何從東方藝術中汲取與轉化着其所需的“現代”質素。一方面,法國裝飾藝術家們從“感覺”的角度,汲取了中國明清奢侈裝飾物所具有的“魅感”。他們在不同的裝飾藝術表面,試驗着取自東方藝術的技法與材質表現,如具有豐富而深邃肌理的漆藝、潑墨畫法般的流光質地、取自翡翠玉石的幽綠色澤等。另一方面,他們則從“視象”的角度描摹由東方靈獸、珍禽、草木、果實、花卉等自然生靈構成的豐饒盛景。這些夢幻的物境,引領觀者進入美好的聯想,撫慰着戰後人們的心靈。
展覽現場 李君娜攝
“摩登”對Art Deco的重塑
1878年,“Chinoiserie”一詞正式收錄在《法蘭西學院詞典》中,作如下解釋:“名詞,陰性,藝術品,傢俱,或其它奇異珍品,皆是來自中國,或依據中國品味而製作。”
談及關於上海摩登的遐想,一些人會想到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這樣的形象正是在一個世紀之前於上海塑造的。然而,關於上海的經驗,並非單純地只發生於現實的上海。
1920至1930年代的上海,孕育了中國的現代出版業及電影工業,上海的畫報、廣告、電影等大衆文化媒體將上海的繁華以圖像的方式傳播至世界各地,流傳至今。
在“海上傳奇:摩登的神話”的展廳,觀衆經過由旗袍所勾連起的綾羅綢緞的甬道。這些旗袍面料紋樣與色彩大膽創新,上海正是通過這些大衆商品,開始對西方Art Deco造型語言的吸納與融化,發展出了自身的摩登視覺文化。
月份牌廣告畫在1920至1930年代達到鼎盛,畫中“時裝仕女”成了城市物質魅力的載體。菸草、藥品、食品、化妝品、織物、電器、銀行等各色“新商品”僅綴飾在人物周圍,由畫面中央的人物完成廣告功能。
在“新世界與新生活”中,這裡的“櫥窗”不僅是一個世紀前摩登上海所涌現的新奇傢俱與時髦場景;更記錄着今天繁盛的工業商品、現代設計在上海的萌芽。
這一幅幅物之風景中,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符號抽離原本的體系,交織糅合成新的形象,形成新的張力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