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詩劇場 唱響200年香港史
《說吧,香港》由劇場導演黃思農(左起)、詩人廖偉棠、音樂人黃衍仁一起創作,將詩作轉換成劇場和音樂。(杜宜諳攝)
音樂人黃衍仁在《說吧,香港》中首次嘗試爲詩譜曲。(杜宜諳攝)
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昨天揭曉,由挪威作家佛斯(Jon Fosse)獲得,他除了是小說家,也是劇作家。劇場導演黃思農在訪談中提及,在劇場裡讀詩,正是一種美學嘗試。
詩是精練的語言,而將詩作搬到戲劇舞臺,作不一樣形式的轉換,則讓詩衍伸了另一種魔幻時刻,既能聽見詩作也能看見戲。近年有作家羅智成將詩作《迷宮書店》打造成全境式舞臺劇,還有劇場導演徐堰鈴編導的詩劇場作品《海鷗詩學》,以及再拒劇團作品《說吧,香港》,以香港詩人廖偉棠詩作入戲,由曾獲金馬獎的香港音樂人黃衍仁譜曲和演唱,戲說香港200年曆史,這些作品都爲詩作延伸了不一樣的想像空間,以及不同的表現形式。
詩是另一種樂譜
說起詩作,少不了字裡行間的節奏感和音樂性,黃衍仁在《說吧,香港》裡首次嘗試爲詩譜曲,他表示,寫曲的過程,是另一種深層的閱讀,「只是和平常不一樣,因爲要泡在詩裡很久,單單一、兩個字的音符,要思考很久。這是我另一種啓發,詩好像是另外一種樂譜,有自己的音符和節奏。」
詩作與音樂相互碰撞,帶給黃衍仁全新的創作靈感,他表示,雖然詩作和音樂並不是同步發展完成,但是相互碰撞,卻也能找到共通點,「跟着詩,我能想像到一些很傳統的廣東民謠,帶有古代音樂的氣氛,使用電子音樂呈現,讓風格的跨度變得很大,這就是詩的氣質,如此吸引我。」
導演黃思農表示,詩的聲音性可成爲一種敘事方式,「不管是運用什麼樣的媒材,舉凡大聲公、喇叭、麥克風等,呈現這樣的聲音性,在劇場裡會是重要的選擇。」
此外,將詩作轉換成劇場表演,黃思農表示,語言是另外一種挑戰。黃思農出生於香港,能說粵語,卻是第一次在劇場處理粵語使用,他坦言是一大挑戰。
透過詩作讀歷史
然而,即使是對粵語使用相當熟悉的黃衍仁,他的挑戰之一同樣也是語言,他表示,作爲香港人對於家鄉歷史不夠了解,透過詩作讀到了歷史,也從中感受到粵語、國語的音韻,「其中有首歌我唱的是國語,劇組還以爲我在唱粵語,這是我希望能改善自己的地方。」
原作廖偉棠表示,詩作粵語、華語版本皆有,提供導演選擇,而演出時使用國語和粵語交錯,是考量角色屬性,如:作家張愛玲不可能說粵語,而香港大嶼山先民盧亭,一定是說粵語。詩作與劇場,仍是要貼近現實。
黃思農表示,廖偉棠的詩作本身就有很強的敘事特質,「從詩裡讀到像是一場生命的回顧,像是日誌,這樣的詩很有劇場性。爲此,我沒有放太多眉目去編導角色,而是回到詩作本身,如何讓音樂和聲音的表現變得更豐富。就廣義的現代戲劇而言,是一種美學的嘗試,透過聲音劇場,編織兩百年的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