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要邁過三重山
在2018年秋天喊出“活下去”的萬科,真的正在渡一場自己的劫——在六年後的業績會上,鬱亮真的第一次被提問,是否能活下去。
鬱亮看上去其實很樂觀。他說未來兩年萬科要削減1000億以上的付息債務,把債務降下去:
全力行動,堅決不躺平,一定會跨過這個關口。
如果經歷了房地產行業這三年驚心動魄的着陸,你會知道,“不躺平”在這個時代,是多麼難的一個選擇。
一位民企房企老闆在打光了最後一顆子彈後,現在基本上每天在家待着,說:
早知道不還那麼多美元債了。
萬科有息負債還有3000多億。這意味着他們要減去三分之一。
就萬科在中國房地產市場帶頭大哥的地位而言,這可以說是這家今年步入不惑之年的企業,前所未有的境地。
他們開啓了“賣賣賣”模式,低價賣掉了旗下最賺錢的商業上海七寶萬科廣場持股,業績會上還表態會加大資產處置力度。他們還不得不做了一個決定:
打破萬科31年來的慣例,不分紅。
鬱亮和總裁祝九勝、監事會主席解凍也集體降薪,自願領取月薪稅前1萬元。子姨驚奇地發現,自己的月薪只比鬱亮:
少六千塊錢。
這其實是萬科2024年的工作重點之一:節衣縮食。如果僅看財務數據,萬科是安全的。他們2023年:
銷售額3761億元穩居行業第二,還交付了29萬套新房;
經營性現金流連續15年爲正,在手貨幣資金998.1億元,可覆蓋一年內到期有息負債;
境內新獲融資成本較上一年下降27bp,平均債務年限也較上年延長了四個多月;
經營性業務打通商業模式,成爲唯一一家同時在三個領域發行REITs的公司。
手裡有錢,業務不僅在賺錢,還有突破,金融機構爲什麼還是擔心萬科?
祝九勝在業績會上也沒有迴避。他說如今橫在萬科和管理層面前的,有三座大山。
一是開發業務的銷售規模在下降,但交付的工程支出卻頻繁;
二是過去總對總的融資模式轉爲了項目制,由整變零,需要時間來適應;
三是部分經營業務的收益率尚處在爬坡期。
關於銷售規模的下降,最近的市場,大家也知道。樓市低迷從三四線蔓延到了一二線城市,從老破小蔓延到次新房,就連北京杭州深圳曾經的神盤,也都出現了破發。
這是有史以來最差的一個小陽春。今年前三月百強房企累計業績同比降了47.5%,前三月銷售操盤金額只要有13億,就可進入全國銷售額TOP100榜單。
碧桂園發不出財報,融創2023年虧80億元。碧桂園和融創這樣,人們會認爲可能是這兩家企業自己的問題。但如果公認穩健的萬科也陷入流言,那隻能說明一件事了。
前幾天,孟曉蘇也說,萬科可以讓人們更進一步反思:
連三好生都出了問題,那問題就不在學生了,你要看一看是不是老師,是不是學校出了問題。
儘管萬科是最早喊出活下去口號的公司,但市場到現在的模樣,還是超出鬱亮意料。鬱亮也在業績會上說,2023年住宅新開工面積不足7億平米,較2019年的高點下降了59%。
市場顯然是超跌了。
他說過去穩定的標準,現在已經不能保障公司安全,萬科得做好極限情況下的壓力測試。萬科在盤活存量:
得有把不動產變成動產的工作決心。
經歷了兩年多調整,不動產真的成爲不動產——這纔是縈繞在金融機構心底的擔憂。
今年一季度,一些央企銷售額降幅其實比萬科還大。但他們上面有人,所以金融機構現在並不擔心他們。但其實,萬科也並非一個人在戰鬥。
去年四季度以來,萬科得到了深圳國資和深圳地鐵的大力支持。
深圳國資委正幫助萬科處置流動性較低的不動產和長期股權投資,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認購萬科旗下盈利的消費基礎設施,通過深圳國企和萬科之間的產業型協同推動多個項目的合作,積極協調金融資源支持萬科。
金融機構也沒有收傘。去年整個行業的融資都在明顯收縮,萬科仍然新獲融資大約900個小目標。高層也在協調各大銀行給予萬科新的銀團貸款。祝九勝說:
兩岸援聲啼不住,輕舟將過三重山。
幾個月前,常年跑馬拉松的鬱亮,分享過跑馬時經常遇到的“撞牆”現象。30多公里以後,不少人會感覺到自己無論多想跑,但就是邁不開腿,像前面有一堵牆。
人還是企業,都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旅程,都會經歷“撞牆”。別無他法,跑下去,一直跑下去,纔有機會甩開陰霾。
分享這件事的時候,鬱亮其實知道,他的馬拉松,也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