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思,一個“洋老頭”引發的問詢和質疑
(本文系紫金財經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回首昨天,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國產商品的質量,無論是品牌還是產品力,都無法與國外的一些品牌競爭。在一些人的心中,國外品牌質量更好,價格更高,使用起來更有面子的觀念根深蒂固。
即便是在國貨崛起的當下,一些人仍然抱着這樣的態度和看法。於是,一些國內廠商就投其所好,在產品的每一個環節,都處處體現與衆不同,“洋”氣十足,以滿足某種消費心理的需要。
在家裝家居領域,慕思一直很出名,特別是與席夢思相差不同的名字,一直讓消費者誤認爲慕思是國際大牌。在其宣傳資料中,一個酷似喬布斯的神秘洋老頭,帶着“法國皇家設計師”、“源自1868年”等字眼,和一張看起來很舒服的牀墊站在一起,很洋派,很有範。
這位洋老頭,在慕思以前的宣傳資料中,曾宣是來自法國的睡眠專家,真實情況卻並非如此。一個洋氣的名字,加上一位紳士的洋老頭,慕思想向外界傳遞的信息不言而喻。
“洋老頭”遭質疑
給產品起一個好聽的洋名字,滿足部分消費者喜愛國外品牌的心理,似乎已經成爲公開的秘密。既洋氣又能多掙錢,不少廠商願意投其所好。
慕思,算是搭上洋品牌快車的佼佼者。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慕思股份生產和銷售的主要產品爲中高端牀墊、牀架、牀品和其他產品,其中,牀墊是慕思的核心產品。因爲搭上了“洋”快車,儘管並非真正的“洋品牌”,但慕思牀墊終端價格並不便宜。
最便宜的也要四五千,好的要四五萬乃至於十幾萬,完全不亞於國際一線品牌。不過根據慕思股份的招股書,動輒售價上萬的牀墊,平均製造成本僅千元,甚至還是外包生產。
叫好又叫座,不得不說,慕思的成績,有一份洋老頭的功勞在裡邊。
慕思發展的不錯,主要是因爲售價與國際一線品牌幾乎持平。但慕思在上市的過程中,仍然禁不住監管層的靈魂一問。
近日證監會披露了慕思股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的反饋意見,向公司接連發出了59問。
其中,證監會在第26問中表示,關於“2009年8月15日,慕思有限與Timothy James Kingman簽訂《協議書》,約定Timothy James Kingman授權慕思有限使用帶有其肖像的照片及其底片;使用期限爲永久使用。”請發行人進一步說明:
(1) Timothy James Kingman的基本情況,與發行人產品的關係;
(2) 發行人是否對外宣傳Timothy James Kingman,與實際情況是否相符;發行人對外宣傳自身產品是否表述恰當,是否存在虛假宣傳;
(3) Timothy James Kingman是否許可第三方使用其其他照片,如有則請說明具體情況,是否會導致與發行人產品混淆的情形等,是否存在糾紛或潛在糾紛。請保薦機構、發行人律師進行覈查並發表明確意見。
這直接切中了慕思的要害,實際上就是讓慕思說明,這個洋老頭和慕思的產品到底有什麼關係,第三方是否也可以使用這個老頭的照片,從而導致消費者對慕思產品的混淆並引發潛在糾紛,另外慕思對這個洋老頭的宣傳是否符合產品實際情況,是否存在虛假宣傳。
面對這個問題,慕思實際上很難回答,但又不得不回答。
招股書上說,在2009年8月15日,慕思與一個名爲Timothy James Kingman的洋老頭簽訂協議,這個洋老頭授權慕思永久使用帶有其肖像的照片及其底片。而在11月12日慕思預披露更新的招股說明書中,提到Timothy James Kingman的次數只有寥寥幾句。
目前看來,“洋老頭”可能只是一個模特而已。
慕思廣告支出非常突出
實際上,慕思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品牌,公司在東莞成立,產品在東莞製造。
公開資料顯示,慕思創立於2004年,在其70後老闆王炳坤的帶領下,在全國飛速擴張,而且還進軍澳洲、美國等多國市場。目前慕思在全國有4200多家專賣店和1500多個經銷商,在國內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
據悉,慕思公司的官方英文名爲De Rucci,該品牌早期曾宣傳是以創立慕思的法國設計師De Rucci命名,不斷營造出其是源自法國的國際大品牌。慕思在廣告中用“神秘洋老頭+牀墊產品”的宣傳模式,宣傳慕思是“全球睡眠資源整合者”、“私人訂製睡眠系統”,宣傳賣的不是牀墊,而是睡眠系統。
從宣傳的角度來說,慕思是成功的,這給其帶來了優秀的業績數據。
根據慕思股份的招股書,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慕思股份的營收分別爲31.88億元、38.62億元、44.52億元和28.09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爲2.2億元、3.33億元、5.36億元和3.26億元。
並且通過多年經營,慕思早已形成了品牌溢價,其毛利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2018-2020年期間,慕思股份的毛利率分別爲49.14%、53.49%和49.28%,其綜合毛利率均在50%左右,遠高出同行10%。
作爲慕思的主打產品,其牀墊產品每年在總營收中佔比基本在50%以上。今年上半年,其牀墊產品營收佔比爲51.02%。
慕思業績的取得代價也不低,其銷售費用每年都是10億級規模。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1年6月,慕思股份的銷售費用分別爲9.8億元、12.01億元、11.05億元和6.8億元,其中廣告費用在銷售費用中佔比,每年都達到了35%以上。
2021年上半年,慕思廣告費用支出爲1.93億元,佔比28.36%,這讓慕思股份的廣告費用率遠高於同行。比如其2019年的廣告費用率高達11.53%,同期喜臨門只有3.24%、顧家家居只有5.04%、夢百合爲1.94%。
慕思的廣告支出投入很有針對性,尤其喜愛冠名贊助和公共交通廣告。據瞭解,慕思股份曾先後贊助過劉德華、張學友、陳奕迅等明星的全國巡迴演唱會和音樂節,以及冠名了《我們戀愛吧》、《中國好聲音》等近年來的比較熱門的綜藝節目等。
與高額廣告投入相比,慕思的研發費用則少的可憐,招股書顯示,2018至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僅爲7715.50萬元、7409.94萬元、9035.49萬元及6206.29萬元,不足銷售費用的十分之一,連續六年佔營收比重沒有超過3%。
看來對於牀墊這種技術含量不太高的的產品來說,還是廣告費用的投入,來得更爲實際。
靠“蹭”洋人,不如靠產品力
從各方面的資料來看,慕思股份和歐洲市場倒也並非全無關係。
據悉,在2007年,慕思引入了法國籍知名設計師Morris作爲首席設計師;2009年,慕思股份對外表示,與歐洲多家公司簽訂了長年合作協議,引進睡眠系統製造材料和技術;2012年,公司還引進了丹麥知名設計師尼爾森·詹姆斯,加速品牌國際化進程。
在2014年,慕思股份的門店更是直接開到了德國。於是,從廣告中的肖像使用,到邀請國外知名設計師,再到海外開設旗艦店,慕思股份的“歐洲品牌”故事素材越來越多,又能相互印證。如不是監管層問詢引發了一波質疑,這個故事可以一直講下去。
國內企業穿洋裝,慕思不是第一家。在家裝家居領域,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比如達芬奇就是一家比較突出的假洋鬼子。
達芬奇家居也是一家地道的國產企業,但它卻將在東莞生產的家居用品運到意大利,再從意大利運回中國市場,這一來一回讓它的標價比原來漲了10倍。
不僅如此,達芬奇家居還自稱是“意大利原產”的進口家居,甚至打出“百分百原裝進口”的口號,正因如此,達芬奇家居在國內受到很多消費者追捧,直到央視戳破了它的謊言。
還有一家歐典地板,歐典地板號稱創建於1903年,總部在德國,在歐洲擁有1個研發中心、5個生產基地,行銷全球80多個國家。事實上,這些地板只是北京通州區一個加工廠代工的。正是靠着貼“洋皮”,歐典地板賣出了2008元一平方米的天價。
電商觀察員魯振旺表示,一些品牌“掛羊頭賣狗肉”被揭穿是早晚的事,現在監管部門對虛假宣傳的管控也越來越嚴了。隨着國貨崛起,中國消費者已經對“洋濾鏡”也早有了免疫力。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樑振鵬表示,慕思股份這種情況很明顯是打了“擦邊球”,蹭“洋品牌”的熱度。在法律上採用外國老人肖像宣傳顯然是不違法的,但是在公衆道德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方面,慕思股份此舉顯然利用了消費者普遍認爲“外資品牌質量好”的心理,引導他們願意花高價購買產品。
杭州市市場監管局廣告處表示,“這位洋老人不是慕思牀墊的廣告代言人,因爲他沒有以自己的名義和形象來推薦慕思牀墊。執法必須結合畫面的宣傳內容,來認定是否涉及虛假違法廣告。不管怎樣,值得反思的是,我們應破除對洋品牌的盲目追捧,樹立理性消費觀。”
12月2日人民資訊轉載長安觀察的文章中提到,洋麪孔不是坐地起價的籌碼,“假洋鬼子”割韭菜必須露頭就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四條明確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而貼洋牌,顯然涉嫌虛假宣傳,監管部門必須“發現一起、嚴懲一起”。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再好的營銷,再怎麼搭洋便車,都不如從根本上做好產品,提高產品力水平。在洋品牌“信仰”逐漸坍塌,國貨品牌不斷崛起的當下,立足中國,立足本土文化,樹立民族自信,未來的企業的經營空間或許更加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