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諾獎,AI受之無愧
2024年諾貝爾獎相繼公佈,在物理學“爆冷”之旅後,人工智能再下一城,10月9日“斬獲”諾貝爾化學獎。
AI在人類的智慧盛宴上贏麻了,普通網友玩起《三體》梗:物理學不存在了?業界大佬如360創始人周鴻禕開始暢想未來,什麼時候AI也能把諾貝爾文學獎和經濟學獎收入囊中……
見怪不怪,乍一看的爆冷,只是諾貝爾獎進入AI時代捅破的那層窗戶紙。在人工智能橫跨科學前沿和產業經濟的潮流之下,已經無需用諾貝爾獎證明自身,恰恰相反,諾貝爾獎需要AI獲獎來彰顯自己的與時俱進。
“表彰他們在使用人工神經網絡進行機器學習的基礎性發現和發明”,在諾貝爾物理學獎出爐時,兩位得獎當事人和外界都是震驚的,畢竟AI是統計學,是計算機科學,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物理學。
如果說AI關聯諾貝爾物理學獎尚有爭議,當三位化學獎得主現身,且得獎理由均是利用AI來做蛋白質相關研究時,AI拉開的諾貝爾獎大門終究不再會被關上。
周鴻禕興奮異常地認爲,AI for Science(科學)代表了未來的一個趨勢,可能以後各個科學的突破,都要靠AI來推動。AI會成爲人類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他大膽預測,未來諾貝爾和平獎可能頒給OpenAI聯合創始人、前首席科學家伊利亞,因爲他新創一家旨在解決AI安全問題的公司;諾貝爾文學獎有希望歸屬ChatGPT,因爲未來大模型創作的文學著作可能會超越人類水平……
段子也好,預測也罷,AI影響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諾貝爾獎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夢想還可以更大膽一些,因爲2024年“AI教父”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谷歌旗下AI公司DeepMind的兩位高管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獎一直被認爲是人類智慧的最高獎賞,而AI的登堂入室,不是多了一個有力的爭奪者,而是一個有力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認知一旦被打破,需要進入下一階段的思索,畢竟人類智慧不再獨自前行。
在人工智能爆發式增長和深度學習、大模型等機器學習成熟之前,智能技術往往只是工具,在便利性、速度、效率上充當輔助。某種程度上,歷代科學家運用稿紙、計算器、電腦或者手機,並沒有太大區別。
如今,除了效率的提升,AI最大特點是自發的、生成式智慧正指數級增長。AI比人類更聰明?也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共識。
畢竟,諾獎拿到手軟,不是AI的自我覺醒,是人類智慧的順其自然。但面向未來,與越來越聰明的AI同行,科學家要面臨新的諸多課題,協作攻關固然美妙,AI安全威脅和倫理風險同樣如影隨形。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對AI的掌控和引導,科學家快人一步,普通人也不會缺席太久。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