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有可能從精神疾病中康復,並重新迴歸社會?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從精神疾病中康復過來有難度,但也並非完全沒可能

發表在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許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能夠康復,並且過上高質量的生活。

圖源: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官網

那麼問題來了。

到底有多少人能從精神疾病中康復?

爲了搞清楚這個問題,南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一項大型研究,他們調查比較了25000多名參與者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生活質量的相關數據。

其中符合研究標準的有23491人,裡面包含了抑鬱、自殺意念、廣泛性焦慮障礙、雙相情感障礙和物質使用障礙等精神疾病患者,年齡都在15歲以上。

結果發現,在曾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中,大約67%的人症狀得到恢復,而且他們康復後的最佳幸福感(OWB)比率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糟。

這裡多說兩句,OWB是指從精神疾病中完全恢復,心理健康達到高水平,而功能殘疾處於低水平。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研究成果:

與沒有精神病史的參與者(24.1%)相比,9.8%有終生精神病史的參與者符合OWB標準。

有物質使用障礙史(10.2%)和抑鬱史(7.1%)的成人最可能達到OWB標準。

焦慮(5.7%)、有自殺意念(5.0%)、雙相I型(3.3%)和雙相II型(3.2%)的患者達到OWB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與終生患有多種疾病的患者相比,僅患有一種疾病的患者OWB的機率增加了4.2倍。

這說明什麼?即使從精神疾病中康復過來有難度,但也並非完全沒可能。

所以,不管作爲患者還是家屬,我們都不要輕言放棄~

家屬怎麼做,能幫患者更快康復?

想實現“好得快”這個小目標,作爲家屬,你不僅要多學習疾病相關知識,安排好患者的飲食起居,監督他們按醫囑吃藥,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與他們相處,給予他們更多的愛與支持。

當然,照顧精神疾病患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疾病急性發作期,你的溝通方式可能會讓他們覺得被羞辱或者不被理解,最終把他們推向“深淵”。

這裡給你分享一些和患者溝通交流的技巧,可以幫你們構建和諧、融洽的關係,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康復效果。

與抑鬱患者溝通:應主動接觸病人,避免冷漠,活躍患者的情緒與思緒,鼓起患者生活的勇氣和戰勝疾病的信心。

與偏執、妄想患者溝通:既不能怠慢患者,又不能過於熱情地對待患者。在與患者進行溝通時,保持適當距離,避免用過於豐富的面部表情及觸摸等非語言溝通方式以免引起惠者的多疑。

與幻覺妄想患者溝通:應仔細傾聽,不要反覆追問妄想的內容,不要過多地批評和加以解釋、干涉,更不要與患者爭辯。

與被害妄想患者溝通:不能輕易地發生肢體接觸,以免患者誤認爲帶有敵意。

在與患者進行語言溝通時,你還可以通過適當的目光接觸、面部表情、得當的身體接觸等非語言溝通,傳達你對病人的關懷。

比如在患者做完身體檢查後,你可以爲他整理一下衣服;在患者焦慮、緊張時,握握他的手等,這些都可使病人感到你對他的理解與關心,調動起患者和你信息傳遞的積極性。

最後想說的是,雖然患上精神疾病是不幸的,但這並不一定是個悲劇,只要你和家人、醫生達成聯盟,相信終有一天會從精神疾病的陰影中走出來,加油~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在線查看~

參考文獻:

[1] Devendorf,A.,Rum,R.,Kashdan,T.,&Rottenberg,T.(2022).Optimalwell-beingafterpsychopathology:Prevalenceandcorrelates. ClinicalPsychologicalScience.Advanceonlinepublication.

[2]王小蓉, 康世文. 語言溝通技巧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農村衛生, 2017(14):1.

[3]王敏. 精神科護理工作的護患溝通技巧[J]. 中國民康醫學, 2011, 23(22):2.[J]. 中華精神科雜誌, 2007, 40(3):3.

本文來源:好心情互聯網醫院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