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像河流一樣的代際傳承啊
這幾天,母親住院輸液,因血管較小,頻繁出現漏針現象,感覺手腕處脹、痛。
但她的第一反應不是馬上呼叫護士,而是先自我懷疑:“我這真的有問題嗎?會不會是自己過度敏感了?我先忍受一下,先觀察一下。總是麻煩護士,她們那麼忙,心裡過意不去。萬一她們生氣,對我發火怎麼辦?”有好幾次,都是隔壁牀的病人家屬主動幫她叫來護士。而我母親再三客氣地給護士道謝、道歉。幸好護士暖心地安慰她,說並不麻煩,讓她受苦了。
自從我開始學習心理學後,自然而然地慢慢改變了自己冷硬、講道理、情感隔離的溝通方式,更多從感受、情緒、想法、期待方面表達,活得更感性、溫和、細膩了。同時也帶動了家人的改變。因此,當我去探望母親時,母親就細細地給我分享她的感受(這次母親高興地評價說和我很合得來,和姐姐合不來)。
母親的分享,於我來說,是一次照鏡子的好時機(照我,也照我的女兒)。我靜靜地聽完母親的傾訴,頻頻點頭,表達自己的感同身受。
母親的這一模式,傳承給了我,也傳承給了我的女兒。
女兒小時候高燒住院輸液,女兒虛弱地說好冷,打着哆嗦,嘴脣和指甲都泛着青紫,讓我找醫生看看。我覺得應該是正常現象(高燒寒戰),不要給人添麻煩。直到女兒太難受,堅持不住了,第二次堅決要求我找醫生,我才勉強找來護士。結果真的是特別嚴重的藥物反應(因爲護士手忙腳亂地拔掉針頭,說要封存沒輸完的液體,留作證據)。
這樣的模式之後改掉了嗎?並沒有。
2020年租房時,因爲行李太笨重,小區較大,靠人力根本無法搬進房子。經過幾番思想鬥爭,才扭扭捏捏地向物管求助。各種不好意思和千恩萬謝。我的過度反應讓物管都不好意思了,他再三解釋說這就是他們的本職工作,讓我不用放在心上。事後女兒一臉惆悵地說,其實她和媽媽一樣的心態。
最近,女兒和我分享了一件事:吃燒烤時吃到一根頭髮,朋友毫不猶豫地找來老闆,話不多說,直接示意老闆自己看,氣場自信理性、強大淡定,老闆主動道歉免單。我女兒表示很羨慕朋友。朋友卻說:“這不是很正常合理的行爲嗎?不需要費力就能做到啊。”可我女兒深知自己就是做不到,她只會自認倒黴,然後結賬走人,決心下次換一家。
而我和女兒是同一類人。
我最近吃早餐,從包子裡吃到一根頭髮,我小聲地示意服務員(擔心鬧大了,影響餐館聲譽,招致報復)。服務員反而很爽朗地大聲說:“哎呀,肯定是我的頭髮,因爲是黃色的。”我很善意地說:“可以理解,我自己也很容易掉頭髮。建議你們以後可以戴上帽子。”老闆主動提出換一個包子,我表示不用,痛痛快快結賬走人了。下次再去時,發現他們還是沒戴帽子。
我和女兒討論了咱倆如出一轍的思維模式,最後的結論是允許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因爲實在沒法很快變成她朋友那樣勇敢有力量的人。因爲我們自己內心有恐懼、害怕衝突、擔心報復、不配得感等,這些創傷和天生的性格、原生家庭、人生經歷有關。這樣的果,一定有相應的因,順應地活着就好,少些糾結、擰巴、對抗。
我有些慚愧地回憶起一件往事,女兒初中時和同學鬧矛盾,和我傾訴自己的憤怒、委屈,向我求助。我沒能好好傾聽、共情、接納,而是迅速本能地向女兒傳遞自己的焦慮和恐懼,我擔心女兒惹到不要臉、不要命的混混,甚至升級爲可怕的校園霸凌事件。而我做爲家長,自己都怕得要死,完全無力應對。我希望女兒先忍耐,專心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用好前途啪啪打同學臉即可。反正三年畢業了就不用打交道了。
可是,事情真的那麼簡單嗎?在初中裡有攻擊和傷害自己的同學,難道上了高中、大學就沒有了呢?以後工作、戀愛成家呢?一輩子那麼長,要一直委委屈屈地活着嗎?那樣地活着,有什麼意思呢?也許,正是因爲高敏感、聰慧的女兒想到這些,從媽媽身上感受到無望的未來,才越來越絕望崩潰的吧。
正確的途徑,也許一方面應該療愈自己的創傷(創傷會帶來過度敏感,消極解讀同學的言行,擴大痛苦和傷害,製造和激化矛盾),另外一方面,學習非暴力溝通模式(和孩子一起探討,更好處理和化解衝突的方式,提升解決現實矛盾的能力,提升自信心。)
這能怪我嗎?我母親就是這樣養大我的,我自己並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啊。
能怪母親嗎?母親說從小和小夥伴發生衝突,外公外婆不分青紅皁白,往往一頓打罵、罰跪。更可怕的是,外婆會趁着孩子熟睡的時候,黑燈瞎火用粗粗的棍子一頓亂揍。我親眼看到年邁的大姨在睡夢中驚叫,說又捱打了。
能怪外公外婆嗎?顯然,貧窮、戰爭、自然災害、多子女等,讓他們在更惡劣、更艱難的環境裡,帶着更痛更多的創傷長大。
女兒兩歲左右時,一次回老家,外婆煮糖水雞蛋給女兒吃。女兒吃了一口,小臉馬上皺成一團,說不好吃,推開碗拒絕再吃。我強調說雞蛋有營養,吃了對身體好,哄着她再吃上三口,就可以不吃了。因爲基於對媽媽的信任和愛,女兒繼續吃了三口。後來我一嘗,發現外婆把硫酸鎂錯當成了白糖。
這件事,可以說成爲了之後我養育孩子的模式:有很多明明是錯的,對女兒有傷害的選擇,但我自己因爲無知,缺乏覺察能力、識別能力,以爲了女兒好的名義,逼着女兒接受,導致女兒持續受傷。
這種模式,我並沒有信心說現在和未來不會繼續發生。
唯有“保持飢餓、保持愚蠢”。(即保持求知慾,保持初心/謙遜”。保持飢餓:指的是保持對未來的渴望和追求,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新的領域和機會,從而保持一顆飢渴的心態。保持愚蠢:指的是保持初心和謙遜的態度,虛心向周圍的人學習,對未知事物保持敬畏和謙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