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世界首例人體脊髓iPS幹細胞治療試驗
來源:小柯生命
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環路的建立依賴於個體在發育過程中與其所處環境的相互作用。皮層環路由許多類型的神經細胞通過複雜的突觸網絡連接構成。高通量測序,特別是近幾年單細胞測序研究揭示了哺乳動物皮層中神經細胞和非神經細胞類型的多樣性 。然而,我們至今仍不清楚後天經歷能否通過決定細胞類型和功能來調控皮層環路的發育。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Larry Zipursky和Joshua Trachtenberg labs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Karthik Shekhar lab在Cell 發表了研究文章。該研究巧妙利用了小鼠初級視皮層的後天經歷易操控性,揭示了視皮層2/3層連續變化的神經細胞類型是由後天經歷調控細胞類型標記基因的梯度表達來決定的,提示了後天經歷調控細胞類型的建立很可能是哺乳動物大腦發育過程中的普遍現象。
來源:腦友記BrainUp
早在癡呆症發作之前,就有證據表明,大腦免疫系統活動增強。近日,DZNE和波恩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在Neuron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研究人員在對1000多名老年人進行研究,測量了腦脊液中的各種蛋白質:它們作爲所謂的生物標記物,表明神經系統的炎症過程。屬於「TAM受體家族」的蛋白質的其中兩種標記物,似乎都與損害控制程序有關。在這些高標記水平的研究參與者中,他們的腦容量相對較大,認知功能隨着時間的推移下降得更慢。TAM家族蛋白已知可以影響免疫反應,促進細胞廢物的處理。屬於TAM譜系受體的蛋白質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種新的生物標誌物。
來源:生物通
近日,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宣佈,成功將iPS幹細胞移植到脊髓損傷患者體內,這是首例人類臨牀試驗。該研究提取患者的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利用iPS技術將這些細胞誘導成各種需要的細胞,其複製能力可用於修復受損的組織或器官。研究人員使用iPS來源的神經幹細胞治療嚴重的脊髓損傷。該研究組在上個月的手術中,向脊髓損傷患者的脊髓內移植了200多萬個iPS來源的神經幹細胞。這無疑是幹細胞療法向前邁出的一大步。該研究結果於近日發表在Science上。
來源:ScienceAAAS
近日發表在Science Transational Medicine 上的一篇研究設計了一種可以以高分辨率,準確地捕捉和繪製人類大腦大面積區域的活動的全新記錄技術。他們的系統使用靈活的多通道記錄網格,可以測量很難用標準方法研究的大腦曲線區域的活動。該平臺提供了一種可以證明在神經科學研究以及癲癇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手術治療中有用的新的大腦繪圖工具。
來源:生物谷
TMAO或會讓血腦屏障不易泄露
腸道微生物和大腦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可溶性的微生物衍生的代謝產物所介導的,但關於這一途徑的細節目前研究人員尚不清楚;微生物對機體膳食膽鹼和L-肉鹼代謝所產生的甲胺類物質(Methylamines)受到了科學家們的極大關注,因爲其被認爲與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關,但其對腦血管循環的影響迄今科學家們還沒有研究過。近日,一篇發表在Microbiom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調查了三甲胺N-氧化物(TMAO, trimethylamine N-oxide)在機體中的關鍵作用。研究發現大腦的循環和血管系統會接觸到TMAO,其會直接與血腦屏障發生相互作用,TMAO會讓血腦屏障的泄露程度降低。飲食中長期存在的TMAO會對小鼠的血腦屏障完整性和認知功能產生長期的積極性影響,從而就會預防其認知記憶的損傷。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衰老會導致細胞適應性的下降和最佳蛋白質功能的喪失。然而,衰老導致蛋白質聚集的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黑匣子。在近日發表在Nature 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將這一問題歸結爲產生新蛋白質的機制因年齡而受損。研究發現,核糖體的功能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退化。隨着年齡的增長,有缺陷的蛋白質的負荷增加,使得原本會阻止蛋白質聚集的質量控制失效保護機制無法發揮作用。這項研究首次表明衰老過程中的摺疊缺陷始於蛋白質旅程的早期,是由核糖體制造的。由於核糖體不斷產生大量蛋白質,因此這些缺陷會導致隨後的功能障礙滾雪球樣進展。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枸杞是我國傳統名貴中藥,被譽爲“長壽果”。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暢課題組利用AD轉基因線蟲模型,發現枸杞水提物(lycium barbarum extract, LBE)通過激活抗氧化系統和線粒體未摺疊蛋白反應(mtUPR)抑制阿爾茲海默症的發展。這項研究首次發現LBE通過激活線粒體UPR對AD模型線蟲發揮保護作用,爲揭示枸杞預防和治療AD的重要功效提供了新的機制。研究結果發表在FASEB Journal 上。
來源:腦機接口社區
絕大多數截肢者都有“幻肢”的感覺,讓他們覺得失去的肢體仍然是身體的一部分。病因尚不清楚,50%到80%的病例感覺疼痛。由於沒有現成的治療方法或藥物,幻肢痛會對截肢者的生活質量和康復產生很大影響。爲此大阪大學的Takufumi Yanagisawa和他的團隊在Neurology上發表了一篇研究,使用腦機接口要求病人嘗試用他們的幻手來控制虛擬的手。研究發現患者在訓練的第一天疼痛就減少了30%,而且這種效果在訓練結束後持續了5天。重要的是,只有接受過真正訓練的患者報告的幻肢疼痛更少。他們還發現,經過訓練後,曾經控制過截肢手的大腦區域中,幻手的形象被削弱了。
審校:Simon
題圖:攝圖網
1,腦科學日報:原來大腦神經元可記錄其他器官的免疫反應!
2,腦科學日報: 爲什麼你的大腦充滿了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