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涵周鴻禕?“最卑微”CEO:我不是!我沒有!

花朵財經觀察出品

編輯丨鐸子

馬斯克的星鏈,正在改變亞馬遜雨林深處原始部落的生活,改變戰場的格局。

2014年4月,九天微星CEO謝濤爲了能見上馬斯克一面,咬牙掏出3000元買了一場峰會門票。

時至今日,他依然記得自己的眼睛睜得有多大:馬斯克的視頻中,SpaceX的“獵鷹”火箭穿雲箭一樣插入天際,隨後又如同迴旋鏢般精準回到海上回收平臺,穩穩降落。

4年後的2018年2月,九天微星的第一顆星,在酒泉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中國“星鏈”開始啓航。

中美在太空的又一場精彩競賽展開。

中美貿易戰、巴以衝突、俄烏衝突,全球化危機驟顯,面對愈加混亂的時代,所有人都被牽扯更多精力。

任你戰火紛飛,身居巴西亞馬遜雨林深處的原始部落,也不會有任何感受。畢竟,誰又能奢求一個剛剛通網的仍過着阿凡達般生活的人做些什麼呢?

他們只能等着被社會所改變,如今社會來了:部落首領爲部落購置了一款馬斯克星鏈計劃的衛星天線,爲部落帶來了接近4G的網絡。

“我們不能沒有互聯網。”

星鏈將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部落與世界連接。

部落成員一旦被毒蛇咬到,能夠更快呼叫救援,各類災害的預警也變得更爲迅捷。如今通過快手,就能看到這些部落成員的賬號,其中一人甚至轉載了中國網紅拍攝的搞笑視頻。

但正如所有人都知道的一樣“網絡是一把雙刃劍”。

據《紐約時報》報道顯示,該部落成員開始沉迷網絡,甚至沉迷並嘗試色情內容。

無奈,部落首領只得嚴格規定上網時間。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與世隔絕的部落成員僅僅是初嘗“網絡雙刃劍”。而在文明社會,星鏈讓戰火更加焦灼。

俄烏衝突中,即便地面基站已經癱瘓,但士兵們仍然通過星鏈恢復通訊,一條條前線視頻被上傳到網絡;被切斷通信的加沙,流離失所的人們通過星鏈傳出一聲聲疾呼,獲得全球各地的聲援;就在前不久,日本海自也開始試用星鏈,從而爲年輕人提供非執勤時間的上網便利……

如今馬斯克的星鏈,已經達擁有超6000顆近地軌道衛星,全球客戶已超260萬,從與世隔絕的亞馬遜雨林深處到斷壁殘垣的戰場,“讓全球沒有不能聯網的角落”,星鏈正在給地球帶來深刻的改變。

可遺憾的是,如今的中國在低軌衛星寬帶卻慢人一步。

一方面,太空軌道是稀缺資源,好的點位有限,奉行先佔先得,建立中國的衛星網絡需要大量的投入,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在《中國新聞週刊》的採訪中,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遙感委員會主席顧行發直言:

SpaceX在全球商業航天領域開啓了低軌衛星互聯網的國際競爭局面,其在高效、低成本的海量衛星星座建設、配套業務及市場規模方面依然領跑全球。

新的競爭已然開啓!

“整個衛星互聯網產業現在要追趕式發展,如果還不抓緊時間佈局,以後就輪不到你了。所以今年我們能看到,整個衛星互聯網產業鏈不計成本,只爲儘快完成(衛星)組網。”

在提及中國衛星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時,如今的中國航天從業者就連說話都不自覺加快速度。

曾經,中國傳統衛星爲保證發射成功高可靠,往往成本過高、週期過長、同時功能單一,一顆衛星的平均製造週期甚至長達36個月,難以支撐商業航天快速發展的需求。

隨之而來的,是大量民營航天企業的崛起。

2018年前後,如今中國市場估值最高的幾家民營航天企業星際榮耀、零壹空間與藍箭航天等已經開始爭相發射自研火箭,揭開了中國航天新篇章。

同年,國家隊也動作頻頻。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兩大巨頭,分別官宣了“虹雲工程”和“鴻雁星座”兩個低軌通信衛星星座的建設計劃。

國家隊的出手,瞬間讓中國民營航天火熱,引發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的第一輪資本熱潮。

只是略有遺憾的是,就此之後,中國民營航天和低軌通信衛星星座均沒了動靜,行業只能靜靜等待新一輪爆發點——成本更低的大火箭升空。

幸而,爆發點的到來,並不算慢。

2020年5月27日,星際榮耀的“焦點一號”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發動機,成功完成二次啓動長程500秒試車。

業內一片歡呼,這標誌着中國首臺具備二次啓動能力的液氧甲烷發動機誕生,同時也標誌着中國民營航天企業實現了火箭垂直回收又一項核心技術突破。

轉年,鴻雁星座首星的研製方就神秘兮兮地向媒體透露:“‘鴻雁’星座的原計劃將出現重大變化。”

什麼重大變化?外界只能通過種種跡象進行猜測。

原來,就在2020年9月,中國向國際電信聯盟遞交了一份衛星頻譜分配文件,申請了高達12992顆衛星的頻譜分配,同時文件還曝光了名爲GW的低軌寬帶衛星星座計劃。

一時間,“中國將要打造巨型衛星互聯網星座”的消息被迅速傳播,GW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詞彙。

記者們終於也搞明白其中的“重大變化”,虹雲工程和鴻雁星座兩大項目被規模更大的“GW”項目所整合取代,同時還被國家發改委首次納入新基建範圍。

隨後,2021年4月,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在雄安掛牌成立。2022年7月6日,用於大規模商業發射的海南商業發射場開工。2023年7月9日,由航天科技五院研製的“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在酒泉升空。

另一邊,中國民營航空企業們又傳出重大突破。

2024年1月11日,由東方空間研發的“引力一號”試飛成功,創造了全球起飛推力最大固體運載火箭、世界首型全固體捆綁運載火箭等多項紀錄。

同月,由藍箭航天研發的可重複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驗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驗證朱雀三號大型液氧甲烷可重複使用火箭的一子級垂直返回關鍵技術。

國家隊們搭好了臺子,民營企業們卷出更“便宜”的火箭,中國的大規模組網發射即將拉開序幕!

中國作爲星鏈挑戰者,甚至很可能是唯一真正的挑戰者,中國的航天從業者們壓力不小。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數據顯示,地球低軌衛星總容量僅僅6萬顆,因此國際上基本採用的就是先到先得的規則。

然而,目前各國申報的低軌衛星數量已超7萬顆,其中僅SpaceX就已經申請了4.2萬顆衛星,而中國的GW項目和G60項目共超2.5萬顆。

因此,中國需要搶先在十年內,將超2.5萬顆衛星送上軌道,如此算來每年至少要發射1300顆衛星。

然而如今中國企業與SpaceX在部分關鍵技術上,存在十年左右的技術代差。

體現在數據上的,那就是發射次數與發射載荷質量的差距。以2023年爲例,SpaceX共發射96次位居第一,中國雖位居第二,但卻僅發射67次;至於發射質量,SpaceX全年達1286噸,佔全球的80%左右,遠超除SpaceX外的其他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總和。

體現在實際體驗上,有從事遠航運輸的人表示:國內類似星鏈的服務,要麼網速遠不如星鏈,要麼去西非時過了運河,信號就不穩定了。

幸而,中國往往有着一股特別的潛力和底氣。

早在1999年,美國就曾禁止衛星及相關零部件出口中國,就連含有美國元器件的衛星,都禁止由中國火箭發射升空。

彼時,這一禁令直接導致剛剛成熟的中國對外發射業務退出國際市場。

這還沒完,2011年,美國進一步禁止中美兩國開展任何與美國航天局有關或者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甚至不允許“中國官方訪問者”出現在美國航天局。

這些禁令,甚至一度讓中國無法像其它國家那般進入國際空間站。

但,對於中國,這些都不足爲懼。

從“東方紅”到“北斗”,從“神舟”載人到“嫦娥”奔月,中國已經在多個領域突破封鎖,甚至實現超越,並開始實施技術反封鎖。

這些,就是中國的自信。

就在“引力一號”完成海上發射任務的當天,面對記者的採訪,東方空間創始人布向偉直言:

“別叫我‘中國馬斯克’,那不是讚美!”

(文章來源:花朵財經觀察)

*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