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禕:我是堅定AI鼓吹者,但不認同OpenAI超級智能
360董事長周鴻禕是“堅定的AI鼓吹者”,但他並不認同“超級智能”。
在今日下午的新浪新聞探索大會上,周鴻禕在一場對話中提到,自己“第一次接觸大模型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智能性絕對是一個巨大的突破,雖然還有很多美中不足,但是從發展趨勢看, AI不像區塊鏈、Web3、元宇宙,只是一個技術創新或概念,它應該和人類歷史上的工業革命、電氣革命和信息革命在一個量級上。”
儘管AI技術在落地應用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他認爲,前一段時間OpenAI的舉動把業界都引導到一個誤區裡。
不久前OpenAI CEO 奧爾特曼(Sam Altman)罕見地發表了一篇長文博客,標題爲《智能時代》(The Intelligence Age),他稱AI 將成爲解決難題的工具,幫助我們構建新的支撐結構。人人擁有一支 AI 團隊將成爲可能,能夠提供個性化指導和創造。他還預測,超級 AI 有可能在未來幾千天內完成。
“好像全世界要集中巨大的算力、能源,做一個宇宙超級無敵、萬能人工智能,啥都懂,啥都能幹,全方位超越人類,人類需要頂禮膜拜,這個思路我並不認同。”周鴻禕說道。
他說,這有點兒像當年IBM剛把電腦造出來的時候,時任IBM公司董事長的沃森放出豪言說“全世界對計算機的需求量總共可能只有5臺。”但時間證明,IBM的超級電腦並沒有引發工業革命,反倒是後來像個人玩具一樣的PC進入千家萬戶和百行千業,引發一場工業革命。
因此他認爲,業界不能光看到技術創新,AI如果在中國真正引發工業革命,就一定要把它從“原子彈”變成“茶葉蛋”,要把AI拉下神壇,走一條和OpenAI不太一樣的路。換句話說,就是怎樣把AI成本做到很低,讓每個企業能夠結合使用AI,如果能做到這一點,AI不會摧毀所有的行業,AI會重塑所有的行業。
與他對話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則提到,AI的落地應用一方面是爲人類賦能,做事效率更高,AI更好地發展;但也有可能是對人的替代,是不是硅基能比碳基更好?“希望我們大家有所選擇,更多地去做賦能,少去做對人的生命意義的替代,這可能是我們最終的需求。”
在白重恩說到替代和賦能時,周鴻禕的手不由自主地摸了下話筒。他迴應了關於AI是否會失控的擔憂,認爲AI對人類產生意識的原理沒有摸索清楚,目前大模型只用軟件模擬人大腦一部分工作原理,而且效率特別低,所以AI再繼續發展下去不一定會產生意識,大家短期內不用特別擔心。
對於AI的未來發展方向,周鴻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AI應該朝着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專業化的AI能夠在垂直領域超過人類,但不會對人類構成取代和失控的風險。例如, DeepMind公司的Alpha Go只能下圍棋,AlphaFold只能研究蛋白質摺疊,最近AlphaChip用於智能設計芯片,這些AI都在各自的領域內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並沒有威脅到人類的整體地位。
事實上,從智能座艙到自動駕駛, AI已經正在重塑汽車行業。周鴻禕提到,只要有正確的方法論,特別是像中國這樣擁有複雜而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多樣化需求的市場,如何利用AI賦能具體場景,直接提升傳統企業的生產效率,這可能是AI創新真正落地的關鍵。
相反,周鴻禕反對OpenAI那種試圖打造一個宇宙超級無敵、通用型超強人工智能的想法。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超級智能無敵的AI存在,它可能會被人類頂禮膜拜,但這也爲人類被AI控制埋下了隱患。他擔心,如果這樣的AI被定位在神一樣的高度,它發出的任何指令,人類是否應該服從?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周鴻禕還透露,自己最近去了一趟美國,在與硅谷的一些專家交流時瞭解到,OpenAI自己也碰到了瓶頸。他們發現,Scaling Law(尺度定律)似乎並沒有奏效,即使投入了大量的算力和數據,“弄來一百萬塊卡”,“把人類該用的數據都用完了”,也沒有像想象中那樣就自然打造出一個超級智能無敵的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