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呼和浩特:科技“突圍” 創新有力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王瀟

近日,記者走進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空天跨尺度計量基準大科學裝置與高性能光柵產業化”項目建設場地,發現挖掘機、工程車來回穿梭,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此項目實現了落地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大科學裝置零的突破,並被納入2024年自治區科技‘突圍’工程點位,總投資約12.5億元。建成後,該項目將進一步填補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在國家空天跨尺度計量基準大科學裝置以及精密光柵製造產業領域的空白。”和林格爾新區產業發展公司董事長趙志強介紹。

“我們以建設重大創新平臺、實施科技‘突圍’工程、培育領軍企業以及提升科技園區發展水平作爲重要抓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呼和浩特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孔燕說。

今年以來,呼和浩特市採用“專家團隊+領軍企業+產業園區”的合作模式,實現從國家、自治區、市三個層面協同發力,共同推進科技“突圍”工程——依託張涌院士與李喜和教授團隊,內蒙古賽科星繁育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次承接“高產牛新品種培育”國家科技項目;“空天跨尺度計量基準大科學裝置建設與高性能光柵產業化”“中國特色乳深加工技術開發及其在新品類中的應用示範”“乳酸菌資源挖掘和全產業鏈應用技術深度開發利用及其產業化”三個點位項目納入內蒙古自治區“突圍”工程;呼和浩特市啓動15項市級“突圍”項目,涵蓋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多個領域。

前不久舉辦的敕勒川國際乳業創新大會發布了10項達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這些成果涵蓋牧草種植、種牛培育、疾病預防、乳品全鏈條污染物風險篩查、乳品深加工、減碳環保包裝研發等各個方面,實現乳品行業的全產業鏈創新。

“乳業‘突圍’項目將加快構建‘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結合中國飲食習慣的特色奶酪和蛋白製品’精深加工體系,打造中國特色乳深加工產業鏈,實現關鍵原料國產化,創制自主知識產權中國特色奶酪和牛奶主食加工技術與裝備,解決原奶過剩問題,推動中國乳業和傳統主食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培育乳業新賽道,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乳業新質生產力。預期可轉化300億元深加工原料,多創造200億元的利潤。”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何劍介紹。

走進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籌),就像來到一個微縮的生態治理試驗場——一片沙地經過種植固沙植物,披上了綠裝。形色各異的種子、幼苗一一陳列,展示不同生態類型區的治理方式。這一創新中心由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蘭州大學等多所高校、院所及企業共同創建。

“我們科研團隊已攻克草種遺傳技術的關鍵難題,成功建立了苜蓿、羊草、冰草、野大麥、披鹼草、紅豆草等內蒙古優勢牧草和鄉土草高效遺傳轉化體系。我們自主研發了國內首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紫花苜蓿60K液相基因芯片,並創立了國內首個草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籌)副總經理苑峰介紹。

自今年年初以來,呼和浩特市成功吸引了多達103位院士以及125個創新團隊。他們積極開展戰略諮詢、學術研討、平臺建設、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以及人才培養等一系列合作對接活動。其中,市級“突圍”項目格外引人注目,如與陳潤生院士團隊共同推進的“動物mRNA疫苗遞送系統”項目,與馮起院士團隊合作的“耐鹽鹼苜蓿品種選育”項目,與陳十一院士團隊攜手開展的“航空航天飛行器仿真計算開發及應用”項目等,都爲科技“突圍”工程注入了強勁的創新活力。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