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惟戲院》創作者、畫中人齊聚 爬梳臺泰兩地文化記憶
《內惟戲院》創作者阿運.若望洽庫(前排中)與畫中人齊聚,暢談分享臺泰身分認同故事。(高美館提供)
高雄內惟藝術中心試營運以來人氣頗旺,其中泰國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Navin Rawanchaikul)爲高雄內惟藝術中心創作《內惟戲院》系列作品,以電影看板繪畫風格呈現內惟居民的人物小故事。在睽違兩年後阿運再度來臺,與被繪入畫者齊聚一堂,以講座分享臺泰共同的身份認同議題。
阿運曾於2019年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因《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而結緣,此次來臺,高美館館長李玉玲指出,高美館思索如何深入建立與內惟社羣的關係,於是邀請擅長與社羣互動的阿運進行創作,結合內惟的田野調查、訪談以及文史脈絡的爬梳。
阿運表示,《內惟戲院》(Neiwei Rama)的希臘字根是「看」的意思,反映着他對於高雄與內惟的觀看,也包含疫情限制下的遠端遙望,以及內惟與泰北兩地人事物。而「Rama」也是過往泰國鄉間對電影院的稱呼,,「Neiwei Rama」如同一種今昔對照;接受訪談的內惟居民成爲「社羣肖像」與「電影海報」的角色,代表着內惟故事現正上演。
《內惟戲院》系列中所涵蓋的四件作品,包含〈昔日邊界內〉的電影看板繪畫和長達40分鐘的紀實錄像、訪談28組內惟居民的人物羣像〈內惟羣像〉,以及阿運以書信紀錄對於內惟印象的〈給內惟的信〉。《內惟戲院》系列作品以內惟與泰北的「移民性」與「多元性」折射出普世共有、各世代之間的歷史與身分認同議題。
阿運.若望恰庫出身於印度裔移民家庭,作品往往探究有關「身分」、「離散」等議題。他曾獲選威尼斯雙年展2011年泰國館代表藝術家,並於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東京森美術館、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美術館等世界各大美術館展出。
出席高美館主辦的《內惟戲院》作品發佈座談的「內惟影中人」,包括內惟李家的後代李育嘉、電影看板繪師曾清田、內惟60年老店仁記桃酥、書法老師吳瑞蘭、內惟在地文史工作者陳坤毅、柴山會朱惠娟、臺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創辦人林美吟等。是繼去年11月1日內惟藝術中心開幕後,「內惟影中人」再度聚首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