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幫你賺錢的Robotaxi登場,馬斯克的未來出行藍圖揭秘

不知道家友們,對於未來的交通出行場景,都有着怎樣的遐想?

在無人駕駛的時代,車輛不僅能將我們送到目的地,還可以在空閒時成爲賺錢的工具。

今天(10 月 11 日)上午,馬斯克帶領特斯拉,在【We, Robot】發佈會上交出於屬於他們的一份答卷。

而這次發佈的,也不只有流言已久的Robotaxi 無人駕駛出租車,IT之家這就來帶大家搶先了解一下。

01.方向盤?踏板?Cybercab 統統不要

特斯拉的這輛 Robotaxi 無人駕駛出租車定名Cybercab,是一輛雙門轎跑車。

Cybercab 科幻的外觀加上鷗翼門,像極了某些經典科幻電影裡的座駕,只不過這次它是真的。

其設計與大衆 2011 年推出、百公里油耗僅 0.92 升的 XL1 混動車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Cybercab 更大的特點,並不在科幻化的外觀,而在內飾上。

乍一看,其內飾的設計風格與現有的特斯拉 Model 3、Model Y 等車型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卻沒有了方向盤、踏板與後視鏡。

作爲一輛 Robotaxi 無人駕駛出租車,特斯拉 Cybercab 並不需要我們來“開”,而會以“點到點”的形式,直接將我們送到目的地。

技術方面,特斯拉選擇了成本更低的AI 和視覺系統方法,而並沒有採用目前在推動商業運行的 Waymo、蘿蔔快跑、小馬智行等依賴更多激光雷達與傳感器的方案。

我們也可以看到,Cybercab 的車頂上並沒有高聳的激光雷達等單元,而仍然維持着流線的造型。

此外,該車將引入感應充電技術,車輛沒有充電口。

馬斯克透露,預計特斯拉 Cybercab 無人駕駛出租車成本將低於 3 萬美元(當前約 21.2 萬元人民幣),將於 2026 年投入生產。

Cybercab 成本會降低到每英里 0.2 美元(每公里約 0.87 元人民幣)左右,未來自動駕駛交通的成本將低到足以與公共交通相媲美。

特斯拉還設想,未來人們還可以購買多輛 Cybercab,通過共享出行平臺運營車隊,實現收益。

02.能載 20 人,也能拉貨的Robovan

除了 Cybercab,特斯拉本次還發布了“客貨兩用”的Robovan 無人駕駛廂式車。

和其他常見的“van”車型不同,Robovan 的流線型外觀充滿未來感,如同從科幻電影中走來。

類似的設計語言也延續到了 Robovan 的內部,其採用雙排對坐佈局,並配有大尺寸的側滑門。

小編已經能想象到科幻電影中一羣人在車內交談開會,穿梭於霓虹都市之中的場景了。

特斯拉爲我們描繪的使用場景,除了可以用於載客,甚至還包括充當特斯拉服務車輛、移動餐吧等等。

可以說,特斯拉 Robovan,大概就是我們對“公路高鐵”這一詞的想象。

與 Cybercab 類似,可以承載 20 名乘客的 Robovan 可以進一步降低出行成本,每英里約 10~15 美分(每公里約 0.44~0.68 元人民幣),可以說是做到了“五毛錢一公里”。

而根據實際的運營需要,Robovan 不僅可以載客,還可以用於載貨。

這輛客貨兩用車將用於特斯拉網絡(Tesla Network),這是一項專爲自動駕駛汽車以及特斯拉客戶的個人車輛提供的自動乘車服務。

03.Optimus 人形機器人,也有新進展

除了兩輛無人駕駛新車,馬斯克還公佈了人形機器人 Optimus的最新進展。

在活動現場,這些人形機器人變身服務人員,爲現場嘉賓提供飲品、跳舞等服務。

馬斯克透露,“如果這些人形機器人被規模化應用,其成本會大幅降低,甚至達到每臺兩三萬美元。”

當然,Optimus 人形機器人目前還處於“餅”的狀態。

特斯拉二代人形機器人 Optimus 於去年 12 月 13 日發佈,馬斯克相信到 2026 年,Optimus 將成爲一個完全軟件定製的機器人。

IT之家曾經報道,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機器人目前已經生產數百臺,但還不到可以上產線工作的狀態,目前只能用來採集數據、測試不同的設計方案。

04.未來的出行方式,從“餅”走向現實

馬斯克這次帶來的,可以說是幾張大餅。

特斯拉這次也不完全是“PPT 造車”,而在活動上展出了 Robotaxi 與 Robovan 這兩款新車的實車。

與硬件相比,更大的難關應該是背後的自動駕駛技術,與監管上的諸多挑戰。

特斯拉 FSD 智駕當前的 v12.5 版本,已經全面切換到了端到端神經網絡方案。

即便特斯拉在 2026 年搞定了 L4 級別的智能駕駛方案,其無方向盤 / 踏板的激進設計,也會面臨來自監管機構的諸多挑戰。

根據特斯拉 AI 團隊的介紹,FSD 在中國和歐洲仍待監管批准,計劃於明年 Q1 上線。

而 Cybercab 與 Robovan,可能會面臨來自世界各地監管機構更大的考驗。

畢竟,讓一輛沒有方向盤和踏板的車上路,可不僅僅是個技術問題,它還涉及到社會的接受度和信任感。

將科幻從理想帶進現實,需要的是在技術上的長期努力。

與特斯拉的視覺感知方案相比,其他 Robotaxi 同行目前還依賴於多顆激光雷達等更強的感知硬件,這也就意味着更高的單車成本。

而在激光雷達行業的快速發展之下,尤其是半固態激光雷達的量產,有助於拉低無人駕駛車輛的成本。

而應用了半固態激光雷達方案的蘿蔔快跑的第六代無人車,也已經把單車成本壓到了 20.46 萬元。

不管未來如何,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競爭終將爲我們帶來更多選擇。而在無人駕駛這條賽道上,也許得靠技術、成本,甚至運氣的結合。

我們接下來需要期待的,就是在不同技術方案百花齊放的背景下,誰能笑到最後。

本文源自:IT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