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連休假都不會 不出國也放鬆的積極休息是?

不要害怕休假。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2024年伊始,你想好,今年一整年大大小小的節日以及特休假,要怎麼度過了嗎?

之所以要認真看待休假,原因是:休息和工作同等重要。《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作者、電腦玩物站長Esor曾撰文指出,「聰明、有品質、甚至比工作更嚴格的休息方法,有時是突破工作難關、有時是完滿人生價值更關鍵的環節。」

越會休假,其實可以讓你越成功。《華爾街日報》報導,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針對旗下員工的研究顯示,當員工多休10小時的假期,年終績效考覈就會提高8%;另一項研究則發現,每年休假超過10天的人,比休假天數較少的人,更可能獲得加薪或獎金。

每個人都必須正視休假。但,到底怎樣的休假,才叫做好的休假?

無論你是要睡覺,還是出國旅行,要能達到休假給人的滿足感,都需要經過思考跟規畫,重點是要做到「積極的休息」。

作家劉軒曾撰文指出,若沒有主動規畫,當假期「被動的過去」,例如有些人每日抱着電腦、滑手機,打發時間度日,最後在收假前,反而會感受到很深的空虛感。

「休假,就是要放下你本來的壓力源,」哇賽心理學總編輯、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蔡宇哲指出,人的身體,平日適應了公司跟家中的繁忙模式後,這些生活樣態與場所,其實無形都成了壓力源。要能好好休假,就要抽離、斷開這些模式。

因此,「打破日常軌跡」是達到休假效益的最大原則。

至於,到底要從事哪些活動?則因人而異,關鍵在於,要找到能爲你帶來最大的能量恢復方式。這需要透過每個人有意識的去試驗與覺察,到底哪種類型的休假,會爲你帶來最大的快樂與滿足感?

有人利用假期處理公事,認爲找間咖啡店,換個地方工作,就能帶來休假感;或是,一到長假只想出國,卻反而把自己搞得更累,這都是因爲沒弄清楚最適合自己的休息模式。

「最簡單的工具,是觀察自己在每次假期後的感受,」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所長許庭韶指出,身體的反應最直接。

如何察覺自我最真實的感受?可利用「情境焦慮量表」來記錄。

以出國自助旅行來說,有些人在事前規畫就有充電的感覺,而有些人一想到要做行程安排,就感到焦慮,但若是改成去泡湯、逛街,心裡馬上有放鬆的感覺。

因此,每個人都該儘量嘗試不同類型的休假,在休假當下或收假時,有意識的感受自己的心情與身體情況。

許庭韶表示,休假前記錄自己的電力大約多少、休假後自評電力有沒有提升,試過一輪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最喜歡哪一種休假方式。

至於休假天數與頻率,要怎麼拿捏纔好?

《華爾街日報》提及,一項研究顯示,休假兩週的受試者,幸福感要到第8天才達到頂峰;另外,休假8天至14天的人,返回工作崗位後的效益,比休息時間較短的人,有更大、更長時間的積極影響,例如能有更好的睡眠品質。

但,這代表每個人都一定得休長假纔對嗎?

「每個人的身分、角色不同,會有不一樣的選擇;單身、未婚者可能比較喜歡休長假去旅行,但是,有家庭的父母就需要比較彈性的休假時間,來配合小孩行程,或周間給自己一些休息時間,」一一一一人力銀行發言人曾仲葳說。

針對不適合休長假的人來說,蔡宇哲建議可以採取「333休息法」:每天安排30分鐘的休息時間;每週3個小時從事喜歡的休閒活動,如看電影、逛街或上健身房;每3個月安排短天期旅遊,離開平日居住地。重點是,在平日就要逐步釋放工作壓力,每隔一段時間後,再利用長假大休息。

前巨大集團幕僚長溫絮如發現,連跟着Apple Watch提醒「慢慢呼吸」都很重要,要給自己一個空間,例如去一下茶水間、洗手間都是種休息,「若覺知自己工作停不下,把水杯換小點。」

許庭韶則建議,每個人都可以建立一份「正向能量清單」,列出在3分鐘、10分鐘、1小時、3小時的時間內,做哪些事能緩和緊張焦慮,「當你忙碌時,很難馬上想到做哪些事能放鬆,有了這份清單,當有10分鐘空檔時,隨手就能快速進行小休息,先幫自己有一點充電的感覺。」

但要注意,有時候休假從事某些活動,卻反而會讓自己越來越疲累,本末倒置。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

蔡宇哲指出,人有3種內在精力:腦力、心力與體力,在工作與休假時要做到「互補」。比如,現代人的工作大多不太用體力,若休假出國,可以消耗體力;而平常用腦力工作的人,休假就不要再動腦,連打電玩都不要,因爲會越打越累。

心力則是情緒耗損,例如旅遊時出狀況,心情不好或和旅伴吵架等,因此,「基本上,放假就是不要讓這3種內在精力再耗損,特別是腦力、心力。」蔡宇哲表示。

美國作家埃爾伯特(Elbert Hubbard)曾說,「沒有比剛度過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指當休假方式與心態不正確,身體、心理可能承受更大的負擔。因此,雖然說要事先規畫,卻別因爲要追求休假目標,反而帶來更大的壓力;也就是要設定目標,但允許有容錯空間。

以自助旅行爲例,可能設定好想吃什麼、或想去哪裡,掌控性高的人會做好事前規畫,來享受接下來的旅程,當如預期完成時,會提高旅程滿意度。但「缺點就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太有目的性時,反而落差感很大,」許庭韶說。

此時的解方是,做好心理建設,讓計劃保有彈性,最好是設定備案,給自己不完美的空間,能接受計劃趕不上變化,以及旅程中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至於休假結束後,怎樣延長休假帶來的充電感,不要1、2天就消失殆盡呢?

「休假後做個學習總結,看有哪些反思?未來可以採取哪些行動?」WTW韋萊韜悅大中華區策略長暨國際市場幕僚長魏美蓉舉例,她某次假期參加禪修營禁用手機,才驚覺原來生活被手機綁架;收假後改變滑手機習慣,一天至少省下3小時,可用來做更多有意義、想做的事。

「看看旅遊照片或旅遊買的戰利品,想起休假情境,延續自己快樂的情緒,」曾仲葳說。

最後,雖然休假能提高工作效率,但現實中,臺灣許多中小企業、傳統產業,並不鼓勵休假,該怎麼辦?

許庭韶說,老闆、主管不準假的原因,是怕沒有代班、耽誤工作進度、緊急時刻找不到人等,此時,與同事互爲職務代理人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平日就要彼此知道所有的工作內容,以及學好代辦事項,降低臨時狀況,讓主管放心,提高准假勝率。

「通知所有人某個固定時段我會Check Email、或可以打給我,這段時間過了,就等隔天,有事請留話,」溫絮如說,這是讓責任感太重的人,能放心休假的一種方法。

除了主管因素外,很多人則因爲手上工作太多,不敢休假。「此時的你須認知,工作沒有做完的一天,無論有沒有休假,工作都做不完。休假和睡眠一樣重要,不該以工作忙碌爲藉口而不做,」蔡宇哲說明。

因此,不要害怕休假,因爲工作本來就都做不完,反而要做好休假規畫,唯有「積極的休息」,才能期待有更好的工作表現。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商業週刊18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