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健忘還是早期失智?「失智症篩檢量表」測測看
據統計,目前全球約5000萬人罹患失智症,許多人都知道要提早預防、及早發現、早期診斷,但是這些口號能否落實,有賴全民認知教育,讓它成爲日常知識。
《熟年志2019年9月號(NO.90)》 圖/熟年志提供
「臺灣失智症協會」大力推動各項政策,希望播下預防種子,期盼與全民共同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
由於人口高齡化已經成爲全球的隱憂,再加上國際衛生組織的重視,關於「失智症」的影片、廣告、或是DM文宣處處可見,但若非有切身之痛,一般社會大衆仍然無法對失智症加以注意。別忘了,失智症並不是專屬於老年人的疾病,年輕型失智症也有可能找上您。失智者在失智症狀出現之前,可能就已經潛藏長達20年的腦部病變,所以,當您還在懷疑自己到底是健忘還是失智時,請花一點時間用「失智症篩檢量表」測測看吧!長期以來關注各項失智症議題的「臺灣失智症協會」強調,除了結合政府、民間,以及各領域專業力量,爲提升失智者及其家屬生活品質而努力外,倡導失智症預防相關衛教及建立失智友善社區,更是刻不容緩的要務。
失智議題納課綱 成人分享學習
2019年7月份上映了一部由日本暢銷繪本改編的同名電影《阿嬤,不要忘記我》,是以劇中孫子「小翼」的視角生動描繪出人生無可避免的老化、失智等難題。劇情敘述一位平日極爲呵護孫兒的阿嬤,因爲記憶力逐漸減退,漸漸地變成一個行爲怪異的長輩,例如:任由心愛的植物枯萎、一次吃光一鍋果醬,或是忘記去接孫子、半夜吵着要外出等。種種行徑讓小翼因爲害怕而與她日益疏遠,但是這段所有人都很辛苦的過程中,小翼也漸漸從大人口中認識了什麼是「失智症」,並且學會與失智的阿嬤相處。
預防、降低失智風險並非熟齡後才需要開始注意,不論是良好的飲食或是生活習慣,都要從小就開始培養。 圖/熟年志提供
臺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即以這部電影作爲訪談的開始,她表示,這部電影點出了幾個議題,第一個是失智症,第二是照顧分配的問題,第三是學生霸凌的問題,第四是祖孫相處,第五是關於如何認識失智症的教育問題。
認識失智症是現代很重要的課題,而且應該從小就開始。湯麗玉指出,根據統計顯示,失智程度爲重度與中度者約佔26%,輕度與極輕度的患者約有74%,所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相對可以減緩症狀惡化,爲此,就必須趁早將失智症相關議題納入學齡孩童的課綱領域中。
投入失智症領域已經將近30年的湯麗玉表示,家有失智者,無疑對整個家庭造成巨大的影響。失智症協會在2005年成立「瑞智學堂」,是專爲輕度失智者及家屬設計的認知促進課程,目的是爲了促進多元認知、延緩失智退化,成立至今已逾13萬人次參與。
臺灣失智症協會舉行「瑞智學堂十五週年」活動,邀請多名瑞智學堂的「高年級」學生及家屬共襄盛舉。 圖/陳婕翎 攝影
「其中『永遠記得您講座』必須具備失智者家屬身分者方可參加,經由演講與分組討論,家屬可以做經驗分享與交流,達到互相幫助的目的。其他可以自由參與的則有『家屬必修班』課程教導照顧技巧,提供相關資源與資訊,另外,『記憶咖啡講座』則由家屬擔任講者,着重對一般人做宣導,講者中有許多是已經卸下照顧責任的『畢業生』,他們會將照顧失智家人全程的經驗與大家分享,所以許多處於懷疑或是未確診階段的家屬,因爲參加了記憶咖啡講座而解惑。」湯麗玉詳細地爲我們說明,指出以不同的課程來教導社會大衆認識失智症,才能夠引領大家由未知的領域進而付出關心。
許多人認爲失智症是老年人才會罹患的疾病而漠不關心,然而年輕型失智症會對家庭造成更大的衝擊,湯麗玉舉出實際案例︰「有一位50多歲年輕型失智症病人,夫妻兩人經營一家公司,育有3名子女,後來因爲公司財務每況愈下,妻子才驚覺先生已經罹患失智症,也因爲罹病後的諸多脫序行爲,造成孩子莫大的困擾,以致於必須接受學校輔導。這個家庭後來變成了低收入戶。」由此讓我們更加了解年輕型失智症對家庭的影響甚鉅,原本美好的世界會在瞬間瓦解,所以愈早對失智症有所認知,就愈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主持人唐從聖(右)家中也有失智症媽媽,確診後開始把自己關在家中,常猜疑、憂鬱,爲找回唐媽媽(左)笑容,他帶着媽媽參加瑞智學堂,至今參與4年多,都維持輕度失智。 圖/陳婕翎 攝影
預防降低風險 訓練種子教師向下紮根
湯麗玉認爲,《阿嬤,不要忘記我》這部電影對小朋友來說是極佳的教材,若是小學老師在課堂上播放之後,將失智症的議題帶回課堂上,將可以成爲孩子們參與討論的話題,因爲影片或繪本對孩童來說,有聚焦吸睛的效果。她進一步說︰「不論是我們協會或是其他單位、坊間,都有很多與失智症相關的影片、繪本或是教材,甚至於我們的同仁將自制簡單的動畫影片帶到校園去做宣導,都引起熱烈的迴響。所以我們期望以培訓種子教師的概念,藉由老師的力量在各個學校推廣,或是訓練大專院校的學生對失智症有清楚的概念之後,亦可以協助映後座談或討論的活動,如此就有機會讓失智症的衛教在孩童心中深耕,進而帶到各個家庭開枝散葉。」
由於少子化時代來臨,照顧人力逐年大幅減少,未來失智症照護已經無法單靠家庭,而將轉變爲社區互助照顧的模式。根據統計,目前有95.9%的失智者在社區中生活,所以社區中的失智症病人需要我們共同來關心。對於友善社區的推動,湯麗玉樂觀其成:「因爲現在每個縣市的衛生局都可以申請相關經費,來推動當地的友善社區,其中包括了友善天使、友善組織、友善商店等,大家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協助,就會成爲失智症病人與社會銜接最重要的橋樑。」
全人照顧關懷協會在鳳山區武漢裡活動中心設立「失智友善館」,除定期舉辦講座提升民衆對失智的認識,也提供失智者及家屬認知課程及手工皁工作訓練,爲失智者找回產能及自信心。 圖/蔡容喬 攝影
失智症協會於2018年負責拍攝製作友善公車、友善警察,以及失智友善「大學生篇」等相關影片,做爲各縣市宣導使用素材;他們也與正聲廣播電臺合作製作一系列失智友善線上學習課程影片,由湯麗玉及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臺北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蔡佳芬主講,以每支2至3分鐘的短片,傳達有關失智症的知識與最直白的因應方法,希望大家共同來打造失智友善家園。
「預防失智、降低失智風險並非熟齡後纔開始注意,因爲在顯現失智症狀前,大腦的病變已經累積了20年,所以在生活中要積極力行預防失智的種種方法,不論是良好的飲食或是生活習慣,都要從小就開始培養。」湯麗玉認爲,對學生做教育宣導是很有價值的事情,亦可間接影響父母親瞭解「預防失智」的重要性,以防日後成爲家人子女的負擔。
去年桃園市政府衛生局主辦、聯合報協辦的「失智友善照護開講」,聯合報與現場200多民衆共同關心失智症友善照護議題。 圖/吳貞瑩 攝影
去年9月28日~29日,失智症協在臺北市華山文創園區舉辦一年一度的「國際失智症月」,鼓勵失智症者勇敢站出來,爲自己發聲,也持續促進社會大衆對失智症的認識。失智症協會預計在2020年度將失智症宣導、友善社區及大學生做連結,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可以投入失智症相關宣導,因爲現代年輕人的網路行銷、傳播資訊能力都不容小覷,若善加運用,必定會成爲宣導失智友善、預防失智的強大生力軍。
失智不是一個家庭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事,唯有讓失智症的觀念更加普及,尤其是加強學生的知識推廣,才能夠防患於未然,整體社會亦可以提供失智症病人及其家屬友善的環境與有利的支持。讓大家心手相連,共同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志2019年9月號(NO.90)》